保山青华海国度湿地公园办理中心 保山市科学手艺协会
结合推出
第17期The 17th Phase
脊椎动物.黑鹳 Ciconia nigra
脊椎动物,鸟纲,鹳形目,鹳科。黑鹳是我国I级重点庇护鸟类,同时也是CITES附录II物种。散布于除西藏之外的我国大部门地域,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繁衍,冬季次要在长江流域、西南高原湖泊越冬,不常见,但在集中繁衍或越冬区较容易见。国外繁衍地散布在欧亚大陆北部,越冬在非洲和亚洲南部。固然散布较广,但是种群数量较少。按照湿地国际2006年的统计数据,全球黑鹳种群数量约2.4万-4.4万只,在中国约有1000只摆布的越冬个别。如今我国黑鹳数量应该更多,但仍较稀少,其珍稀水平能够和大熊猫相媲美,所以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黑鹳是大型涉禽,头、颈和脚都很长,在地上站立时身高近1米。虹膜褐色或黑色,喙、眼周裸皮和脚均为红色。头、颈、上体和上胸黑色,具金属光泽。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亚成鸟像成鸟,但以褐色代替成鸟黑色部门,无金属光泽,且喙、眼周和脚不红。飞翔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侧白色。前颈下的羽毛蓬长,构成蓬松的颈领,而且在求偶期间和四周温度较低时能竖曲起来,起到保暖的感化。
黑鹳性机敏而怕人,并且对繁衍的栖息情况较为“挑剔”,偏好在丛林地带报酬干扰较少的处所栖息,在靠近山崖的清亮、水流迟缓且有浅滩的河流觅食,多筑巢于峻峭的山体和高峻的乔木之上,有沿用旧巢的习惯。黑鹳雏鸟是晚成鸟,需经成鸟哺养一段时间(约70天)才气飞翔,凡是3到4年到达性成熟。黑鹳每年3月由越冬地迁至繁衍地,9月下旬至10月初南迁至越冬地。迁移途中和越冬时多活动于池沼地、浅水湖泊等处,越冬时多集群。做为捕食性涉禽,黑鹳的食物以浅水中的小型鱼类为主,如鲫鱼、泥鳅、条鳅等,辅以螺类等软体动物,幼鸟和亚成鸟偶然捕食蛙类,很少吃虫豸和动物。黑鹳觅食大多是在浅水区不断走动,并将喙不时插入水中捕食鱼类。那种觅食习性决定了黑鹳只能大量取食游速迟缓、警惕性不高的鱼类。
黑鹳是一种长间隔迁移的留鸟。材料显示,黑鹳次要有三条迁移道路,即欧洲道路:繁衍于欧洲,到非洲越冬;中亚道路:繁衍于西伯利亚,到印度次大陆越冬;东亚道路:繁衍于蒙古,经我国的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云南到缅甸或印度东部越冬。我国在西部新疆地域繁衍的黑鹳次要迁移至印度越冬;山西、甘肃、青海等地繁衍的黑鹳会南迁经四川至云南越冬或继续往西南迁移至缅甸和印度东部越冬;而东北地域繁衍的黑鹳则迁至长江中下流各湖区越冬。科学家曾操纵卫星跟踪手艺不雅测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山之间3只黑鹳的迁移。此中一只重新疆艾比湖地域经帕米尔高原,然后从红其拉甫山口绕过群峰屹立的世界屋脊最初抵达印度河流域。别的两只黑鹳别离在阿富汗和去巴基斯坦的途中失去信号(此中有一只一天内飞翔了500多公里)。黑鹳迁移的过程中,途中一些国度的战争、饥荒、干旱与沙暴,使它们几乎陷入绝境。顺利抵达印度越冬的黑鹳后来也被发现其在印度河上游被本地牧民枪杀了。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和毁坏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黑鹳的迁移路上充满了艰苦。衷心希望每只迁移的留鸟都能平安抵达目标地,一代又一代顺利地繁衍下去。
按照2016年《云南保山青华海国度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恢复青华海湿地关于庇护滇西地域鸟类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在湿地恢复前,每年春秋两季均有黑鹳、灰鹤等珍稀鸟类迁移颠末保山盆地,但因为保山盆地生齿浓密,报酬活动干扰较大,过境黑鹳数量很少,且停留时间很短。去年10月至本年3月,工做人员持续监测到黑鹳,由此揣度它们本年在此渡过了冬天。
备注:1、图片中的黑鹳为亚成鸟;2、CITES指《濒危野生动动物种国际商业公约》,此中附录II物种指目前虽未接近灭绝,但如对其商业不严加办理,以避免倒霉其保存的操纵,就可能酿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或者是为了使以上指明的某些物种标本的商业能得到有效的控造,而必需加以办理的其它物种。
摄影师介绍
Introduction of the photographer
蔡庆彪,1989年生,贵州人。2008年分开贵州到云南保山接触摄影。保山市摄影协会会员,隆阳区摄影协会常务理事。多幅做品在摄影角逐中获奖,在各类摄影展中展现并被入册出书。持久在青华海拍鸟,其鸟类做品曾屡次获奖,《水雉的故事》曾获青华海鸟类摄影大赛视频组金奖,并登上央视,同时也是东方鸻、玉带海雕等云南和保山鸟类新记录的记录者。
Close 旁观更多 更多 Loading... Loading... 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Refresh Video Details▲ 视频来源:毛三
封面图源:高黎贡雪
文字整理:黄木娇
MOR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