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黑冠长臂猿原本是我国非常常见的一种灵长类动物,最濒危的有两种:山瑞鳖和斑鳖,在我国的鳖中,作为我国两种极危的灵长类动物,山瑞鳖在我国已经属于极危物种,东部黑冠长臂猿在我国现在约有20只,在这24种中至少有3种在我国已经成为了极危动物,我国拥有的白颊长臂猿数量大约在70只左右。
有哪些可爱却又不常见的动物
有哪些可爱却又不常见的动物?
1、侏儒狨猴
种群状态:低危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 ,成年后的侏儒狨猴体长12厘米左右,尾巴长度可达20厘米,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
2、沙丘猫
种群状态:近危
沙丘猫主要生活在亚洲与非洲的沙漠地区,拥有四条短短的腿和一对大大的耳朵 ,体型与家猫相似,这种猫可以几乎不用喝水,每天所需的水分都可以通过食物来补充。
3、洪都拉斯白蝙蝠
种群状态:近危
这种雪白的小家伙简直是蝙蝠界中的一朵奇葩,它们从不吃荤,而是吃素,是世界上最小的食蔬蝙蝠,而且它们睡觉的地方不在山洞里,也不挂在树上,而是抱团缩在芭蕉或香蕉树的叶子上休息。 分布于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方。
4、伊犁鼠兔
种群状态:濒危
1983年在天山山脉首次发现并确定为一个新物种后,就完全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直到三十多年后的2014年才再次观察到。伊犁鼠兔只生活在我国的新疆,生活环境相当恶劣,虽然名字里有一个鼠字,外表也很像鼠类,但是它的确是一只兔子。
5、长耳跳鼠
种群状态:濒危
世界上最濒临灭绝的动物前100中的一员,拥有一对又大又长的耳朵,几乎是脑袋的三倍,被现象地称为“沙漠中的米老鼠”,尾巴长度可达身体长度的两倍,只在中国和蒙古分布。
文章为本人原创,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删
中国有哪些数量比大熊猫少,但得不到足够重视的动物
在所有的保护动物中,大熊猫虽然是最知名的一种,但它在我国从来都不是最稀少的动物,而且如今的大熊猫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由“濒危”调整到了“易危”。当然,大熊猫在濒危的时候,曾经数量不足1000头过。
那么,在我国有哪些数量比大熊猫还少,(濒危时的数量)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动物呢?我们一起来介绍几种。
东部黑冠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
灵长类动物濒危的消息我们很少能够听到,但其实由于人为的捕杀(实验用等)和栖息地的破坏,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现状其实也不是很乐观。
在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生存现状最值得担忧的就是东部黑冠长臂猿了,这个名字大多数小伙伴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但它却是我国少有的极危动物之一。
东部黑冠长臂猿原本是我国非常常见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它们曾经广泛地分布于广西的原始森林以及海南岛上的森林之中。只不过,在以前它们因为长相一直被认为是黑冠长臂猿的一个亚种,包括它的名字都是以亚种命名的。
但是,根据基因的分析发现,它与黑冠长臂猿的基因相差甚远,所以它成为了长臂猿科下单独的种,只不过名字没有更改。
东部黑冠长臂猿在我国现在约有20只,分布在海南岛上,而广西原始森林中的种群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灭绝了。它们消失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森林的砍伐使得它们的栖息地缩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为的猎杀。
由于它一直被认为是黑冠长臂猿的亚种,所以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到发现它是单独的种是它们的数量已经极少,到了极危的程度了。
白颊长臂猿曾经也是我国数量较多的长臂猿之一,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它们仅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就有超过150个种群,600只左右的数量。但是到了80年代就剩下了不足40只。
到目前,我国拥有的白颊长臂猿数量大约在70只左右,属于极危物种,比东部黑冠长臂猿的数量稍微多一点。它最大的特征是身体黑色,面部两侧有着白色的毛发,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因此,作为我国两种极危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名字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显然它们是比大熊猫少,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动物。
鼩鼱(qujing)
鼩鼱是食虫目鼩鼱科下所有动物的统称,它们广泛地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以及美洲大陆上。从外观上看,鼩鼱很容易被当成老鼠,因为它们长相确实有些相似,都是身体小小的,尾巴细长无毛,贼眉鼠眼的。
只不过,鼩鼱作为食虫动物,它们有着细长的吻部,这样方便取食土壤或者腐木中的虫子,而鼩鼱是已知的最小的哺乳动物,仔细看来比老鼠是可爱多了。
整个鼩鼱科下约有200种不同的种类,其中在我国分布的有24种,在这24种中至少有3种在我国已经成为了极危动物,比如分布在我国甘肃东南部的甘肃鼩鼱、生活在我国青海地区的柯氏鼩鼱、生活在我国云南、陕西、四川等地的大长尾鼩。
作为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鼩鼱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而且它们下颌可以分泌毒液,能够作为御敌的武器,所以它们在原生环境中,天敌较少。只不过,随着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污染,它们已经由原本的多如“老鼠”到了现在的极危物种。
在没有充分认识它们之前,鼩鼱大都会被当成老鼠来处理,显然也没有人在乎它们的死活。
鳖
鳖俗称甲鱼、团鱼,是龟鳖目鳖科下所有动物的统称。提到鳖,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长寿”和“滋补”,事实上大多数的鳖平均寿命只有70岁左右,比起龟中的长寿种类来要逊色很多,比如象龟的200多岁。
至于“滋补”在我国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了,我国古人吃鳖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我国的野生鳖生存现状并不乐观。
在我国的鳖中,最濒危的有两种:山瑞鳖和斑鳖。斑鳖曾经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常见的一种鳖,只不过在以前,人们认为它是鼋。这种错误的认知,再加上我国吃甲鱼的习惯,让斑鳖遭遇了灭顶之灾。
当人们意识到斑鳖是独立的种时,世界范围内就只剩下了4只,其中我国仅有两只。就在科学家们努力地让它们繁殖时,到了2019年,一只雌性死亡,至此世界上再无雌性斑鳖,这也就意味着斑鳖极有可能会彻底的灭绝。
相比较斑鳖,山瑞鳖的曾经分布更广,它们在南方的多个省份都有分布,而且数量极多。但是,以前人们把山瑞鳖误认为是更常见的中华鳖,将它们捕杀然后搬上餐桌,这导致了山瑞鳖的分布和数量急剧的下降。
到了如今,山瑞鳖在我国已经属于极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由于它们分布分散,监管比较困难,所以时至今日,它们依然受人为捕杀的威胁。
总结
在我国大熊猫作为曾经的濒危物种虽然名声更大,但其实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物种比大熊猫更加珍稀,比如上面说到的被人视为“滋补佳品”的鳖、当成老鼠的鼩鼱以及几种长臂猿。
通过这些物种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大多数物种在消失,并不是因为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是受到了人为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会越来越差,届时生态链也会崩塌,最终影响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而在如今,人类有了稳定的肉食来源,而且大多数所谓的“野味”也都能人工饲养,所以我们实在不应该再像野生动物伸出饕餮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