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为什么要焚香
本文摘自孙皖平老师在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国学传承班所做讲座实录。
在中国,焚香有非常悠久的文化,
焚香,其实是以烟为开始的,
从远古时期一直到现在,
我们的祭祀、我们的祈祷都要有烟,
这烟和香、嗅觉在烧香的活动中,
还是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的。
在早期,原始社会还没有文明、
没有特别的物质基础的时候,
就会以烧粮来祭祀天,
把物品、供奉甚至把牺牲,
在祭台前燃烧掉。
我们的先人认为,
烧掉的这些东西变成了信息,
这个信息通过烟传达到另外一个空间上去。
现在看来,
这也有可能是迷信的或者是初级哲学思想的,
但一直到现在,
这个烟都没有消失,
这种祭奉和祈祷的方式都没有改变。
我们从祭祀的坑口上可以看到,
从六千年前,
只要有文化就开始用烟来祭祀。
现在藏族还有烟供这个形式,
它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
无论是古今中外,
西方的也有烟,
东方的也有烟。
所以说,
我们现在科技的力量,
科学来解释一些东西,
是从某个角度上来说的,
但是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有另外的一个感知系统,
甚至还有一些有特殊感应力的人,
来指导大家做一些和域外空间交流的事情。
从夏商时期有非常多的玉器,
所谓鸡骨玉就是火烧玉,
为什么这么多古玉火烧呢?
我们古代的人都拿大量的玉器、器物丢在坑里烧,
期待玉把它的信息转化为烟,
来成为一种尊敬的供奉。
这种供奉在物质非常匮乏的时代,
把最珍贵的东西烧掉,
是傻还是有真作用,
大家是可以思考的。
把最珍贵的东西奉献出来,
当然现在心理学家认为,
可能是心理满足,
但是宗教学家认为,
可能是有其他方面的价值。
在这些基础上,
烟和嗅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
产生了烟和香的原始性需求。
到了汉代的时候,
由于西域和汉代
是一个比较强盛的民族和时代,
我们中国文化、中华文化,
到了汉代为止就开始变了。
汉代开始和西方进行沟通,
有出使西域的记录,
以及有西方文化、物质的交流,
所有的香料,
也是从汉代的时候进入了中国。
这时候大家开始认可香的感受,
中国才开始烟和嗅觉混合同时发生效果,
开始大量使用香,
成为中国香文化的焚香的开始。
焚香文化很有特点,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焚香文化”应该也被称为熏香文化吧,要说它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我们须得了解一下它的起源。
比较公认的、有历史记载的“焚香文化”的源头是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商朝。
商朝时盛行崇拜万物,包括当时他们认为最大的神——帝,也包括日月星辰,还有山神、地神、河神等。
同时,商朝人非常重视祭祀问卜。不论大情小事,万事皆问卜。比如,天气将会如何变化?要问卜;计划去征伐周边,要不要去呢?要问卜。尤其是商人想去征伐周边之前的问卜,如果问卜的结果显示“帝不若”,他们就不去了。
由于商人的这些崇拜风和祭祀问卜风,焚香的习俗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时候的焚香行为,主要是祭祀问卜前的焚香沐浴,而且只流行于上层社会贵族。所以,我国古代的焚香习俗,从一开始就有“雅”的气息在里边。这个时候,应该就已经可以称之为“焚香文化”了吧。
我国“焚香文化”的兴盛是在唐宋时期,主要是在文人墨客中,作为一种风雅习俗而流行,也因此留下了一些传世佳作。
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瑞脑”就是一种香料,也叫冰片。“金兽”是一种兽形的香炉。“销”指燃烧快尽。李清照这句词就讲到了焚香之事。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中有“日永东斋淡无事,闭门扫地独焚香”的句子,也说的是焚香之事。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有名的无题诗,就是首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那首,颔联是“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这里的“金蟾”就是一种香炉,这句讲的也是焚香之事。
总之,“焚香”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最为喜爱的雅事之一。通过焚香,让心灵更加宁静,内心更加空灵,灵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