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龙超科的古生物学?达斯布雷龙的发现及命名

admin|
262

暴龙超科的古生物学

中国辽宁省的早白垩纪地层义县组,与邻近的地层,已发现过许多虚骨龙类化石,保有长条纤维结构。这些纤维物通常被认为是原始羽毛,与有羽毛恐龙与鸟类的有分叉羽毛有相似处,但也有其他的假设存在者。在2004年,一个帝龙的化石发现了原始羽毛,这是第一个发现的暴龙超科羽毛痕迹。帝龙的原始羽毛具有分叉,类似现代鸟类的绒羽,但并非正羽,可能具有隔离体温的功能。在基础暴龙超科化石发现原始羽毛并不意外,因为其他的虚骨龙类也有这个特征,例如:原始成员中华龙鸟、以及其他更衍化的成员。不过,从少见的大型暴龙科的皮肤痕迹看来,它们覆盖者鳞片,缺乏羽毛。有可能皮肤痕迹没有保存下的区域,仍覆盖者原始羽毛。另一种可能则是,大型暴龙科会在成长过程中失去羽毛,类似大型现代哺乳类会失去毛发,例如大象。这些动物的身体表面积/体积比例低,会使热量传送降低,因此需要覆盖物以隔绝热量。许多兽脚亚目恐龙的头顶具有骨质冠饰,例如原角鼻龙与单脊龙,许多暴龙超科也拥有这个特征。冠龙具有其中最复杂的头冠,它们的鼻骨支撑一个大型冠饰,沿者头颅骨中央直到后侧。冠龙的头冠上有数个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帝龙的头顶也有头冠,较低矮、不明显,由鼻骨与泪骨支撑者,沿者头颅骨的两侧平行排列,在鼻孔后方往内弯曲,连接在一起,形成Y字形。暴龙科的闭合鼻骨通常表面不平。发现于蒙古的分支龙可能属于暴龙科,鼻骨上有一排明显的低矮骨质瘤,共五个;阿巴拉契亚龙的头顶也有一排类似的骨质瘤,较为低矮,另外惧龙、艾伯塔龙、与特暴龙的某些标本也有类似的骨质瘤。艾伯塔龙、蛇发女怪龙、惧龙的眼睛前方,泪骨之上,具有明显的眉角。特暴龙与暴龙也具有类似的隆起,但位置在眼睛后方,由眶后骨构成。这些头部装饰物可能有展示物的功能,可能用来辨认物种或求偶。冠龙是一个“不利条件原理”(或称“缺陷原则”)的例子,以掠食者而言,它们的大型、易碎头冠,可能是猎食时的累赘。如果一只具有易碎头冠的动物身体健康,而且能够成功猎食,这显示该动物优于其他有较小头冠的个体。冠龙的头冠可能演化自性选择,尽管猎食时造成麻烦,但偏重求偶上的功能,这点类似雄性孔雀的笨重尾巴,或是爱尔兰麋鹿的大型鹿角。在2001年的科学文献里,曾提到发现暴龙类的刚孵化化石。

达斯布雷龙的发现及命名

强健惧龙(Daspletosaurustorosus)的模式标本(编号CMN8506)是一些部份骨骼,包括了头颅骨、颈椎、背椎、荐脊、前11节尾椎、肩膀、一个前肢、盆骨及一根大腿骨。这些化石是由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MortramSternberg)于1921年所发现,他最初认为这些化石属于蛇发女怪龙的一个新种。但是,这些标本要直到1970年才由戴尔·罗素(DaleRussell)完全的描述,并成为新的惧龙属。惧龙的学名是由古希腊文的“δασπλητo-”(意即“惧怕”)及“σαυρος”(意即“蜥蜴”)而来。种名的torosus是一拉丁文,意指“强壮”或“结实”。除了模式标本,在2001年发现一个完整的惧龙骨骼标本。这两个标本都是来自加拿大的艾伯塔省,从朱迪斯河群中的奥尔德曼组被发现。另一个从年代较晚的马蹄铁峡谷组发现的标本,被重新归类于肉食艾伯塔龙。奥尔德曼组是在上白垩纪的坎帕阶早期形成的,距今约有77-76百万年前。未命名物种惧龙的想像图多年来,有两或三个其他种被编入惧龙属中,但至今仍未有正式的描述或命名。虽然它们未必是同一物种,但都暂被编入“D.sp.”中,但这不意味它们属于同一个种。恐龙公园物种在建立强健惧龙的完模标本时,罗素将由巴纳姆·布郎(BarnumBrown)于1913年所采集的标本,建立为强健惧龙的副模标本(编号AMNH5438)。这个标本包含了一个盆骨、部份后肢及一些相连的脊骨,是从艾伯塔省的奥尔德曼组的较上层被发现。这个较上层后被更名为恐龙公园地层,属于坎帕阶晚期,距今76-74百万年前。于1914年,布郎从同一地层搜集了接近完整的骨骼及头颅骨(编号FMNHPR308),并于40年后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售予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它在芝加哥被展览,并在很多年都被归类为是“Albertosauruslibratus”,但在发现几个头颅骨特征(包括大部份的牙齿)被石膏隐藏多年后,这个标本才被重置在惧龙属中。在恐龙公园地层一共发现了八具标本,大部份都是在恐龙公园组的范围内。菲力·柯尔(PhilCurrie)发现恐龙公园标本的头颅骨上有一些不同的特征,认为这代表一个新的惧龙物种。这个新物种的图画经已被出版,但仍有待正式的命名及描述。新墨西哥州物种在1990年,于新墨西哥州的嘉德兰组HunterWash段,发现了一个新的暴龙科标本(编号OMNH10131),包括头颅骨碎片、肋骨及部份后肢,并编入了可疑的后弯齿龙之中。后来很多学者都将这个标本,连同一些其他新墨西哥州发现的化石,重新归类于惧龙属中的未命名种。但是,有未公布的研究指这个新墨西哥物种,其实是早期的暴龙科,有可能是与阿巴拉契亚龙有关。现时对嘉德兰组的年代有所争议,一些研究指出其年代属于坎帕阶晚期,而其他研究则认为是麦斯特里希特阶早期。双麦迪逊物种于1992年,杰克·霍纳(JackHorner)及他的同僚发表一份有关美国蒙大拿州双麦迪逊组较上层的新发现暴龙科恐龙的非常初步报告,指它是惧龙及后期暴龙的过渡物种,其年代为坎潘阶。在2001年,双麦迪逊组的上层发现另一个部份骨骼,在其下腹内保存了一头鸭嘴龙科的幼年个体化石。这个标本被指为是惧龙的一种,但却没有明定是哪一个种。在双麦迪逊的骨床中,最少曾发现三个以上的惧龙化石。这些标本都没有被详细描述,但柯尔相信所有的双麦迪逊化石都是惧龙属中未被命名的第三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