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盗龙的古生物学?阿根廷龙和伶盗龙,假如两个打起来,哪个厉害呢

admin|
283

伶盗龙的古生物学

发现于1971年的化石标本“搏斗中的恐龙”, 保存了伶盗龙和原角龙搏斗的情形,这提供了伶盗龙是活跃的捕食动物以及其捕食方式的直接证据。当这个标本被发现时,过去一度有假设认为这两只恐龙是被淹死的。但因为这个标本是在古代沙丘沉积物所发现的,所以的看法是这两只动物是被掩埋在沙地中的,原因可能是沙丘倒塌,或者是沙尘暴。从两只动物的姿态显示,掩埋过程应该非常快速。原角龙的前肢与后肢都遗失了,可能是被其他食腐动物吞食了。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恐龙、现代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巩膜环大小,提出伶盗龙是夜行性动物,而原角龙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著名的原角龙、伶盗龙打斗化石,可能是发生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清晨、黄昏。恐爪龙是另一种和伶盗龙关系密切的恐龙,恐爪龙的化石通常是成群被发现的。此外,恐爪龙的化石偶尔与腱龙(一种大型草食恐龙)一起被发现,这样就说明恐爪龙很可能是团队合作狩猎的捕食动物。唯一的驰龙科集体行动证据,是个发现于中国的足迹化石,共有六个大型动物所留下,但仍没有证据显示它们有集体猎食行为。不过,虽然在蒙古发现了许多伶盗龙和其他驰龙科的化石,但是没有发现过成群的化石,所以还没有化石证据可以证明伶盗龙是群体狩猎的。伶盗龙也通常被认为是成群狩猎的捕食动物,如同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所呈现的,但没有足够证据支持驰龙科与伶盗龙有集体猎食行为。驰龙类的集体猎食理论,是根据数个恐爪龙化石围绕在一个腱龙化石,还没有其他驰龙类被发现类似的化石证据。在2011年的一项恐爪龙下目趾爪研究,比对不同恐爪龙类、现代鸟类的脚掌结构、趾爪形状,根据这些现代鸟类的猎食行为,分析这群恐龙的压制猎物能力。这项研究认为伶盗龙等驰龙类可能以小型猎物为食。研究发现,许多掠食性现代鸟类也有大型第二趾爪,当它们猎食小型猎物时,会使用脚掌、趾爪将猎物固定在地面上,用体重施压于猎物,再用鸟喙吞食这些猎物,尤其是鹰科。这项研究推论驰龙类会以类似的方式捕抓、固定猎物,并开始吞食猎物的身体,直到猎物失血过多、失去生理机能。研究发现驰龙类的后肢、脚掌结构最类似鹰,也有大型第二趾爪、类似的脚掌抓取范围;驰龙类的跗跖骨短、脚掌力量,则比较类似猫头鹰。伶盗龙的颌部、前肢结构,也符合这项研究的结论。驰龙科的前肢强壮,但极可能覆盖者羽毛,它们吞食猎物时可能会将前肢张开,以伺机保持身体的平衡;尾巴也具有平衡身体的功能。驰龙科的颌部结构虚弱,可能主要用来吞食、撕咬猎物的肉体,而非以快速、强壮力量攻击猎物。研究人员推测,近鸟类可能共同拥有这些演化特征,而现代鸟类则继承这些特征 在驰龙科中,比伶盗龙原始的物种通常身体覆盖者羽毛,并具有完全发展的有羽毛前肢。而伶盗龙的祖先具有羽毛,可能拥有飞行能力,这使得古生物学家认为伶盗龙也具有羽毛,如同许多现代的无法飞行鸟类,仍保有身体上的羽毛。过去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认为伶盗龙具有羽毛,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根据2007年9月份的《科学》杂志,古生物学家爱伦·特纳、彼得·马克维奇、马克·诺瑞尔,在一个发现自蒙古的伶盗龙化石(编号IGM 100/981,身长1.5米,体重15公斤)的前臂,发现了六个羽茎瘤。鸟类骨头上的的羽茎瘤可用来固定羽毛,而伶盗龙骨头上的羽茎瘤则明确显示它们也具有羽毛。根据特纳等人的说法,并非所有史前鸟类的化石都发现了羽茎瘤,但没有发现羽茎瘤,不代表这些史前鸟类缺乏羽毛;红鹳也没有羽茎瘤,但有羽毛。羽茎瘤的发现显示伶盗龙拥有羽毛,而且应该是类似现代鸟类翅膀上的羽毛,包含羽轴与羽支所形成的羽片。这些研究人员并提出,伶盗龙的前臂具有14个次要羽毛,而始祖鸟具有至少12个次要羽毛,小盗龙具有18个,胁空鸟龙则具有10个。他们认为这些羽毛数量的不同,代表者这些动物与现代鸟类的差异程度。特纳等人将伶盗龙的羽毛,视为大型、无法飞行的手盗龙类因为体型的增大,而在演化过程中失去羽毛的证据。特纳等人并发现,无法飞行鸟类几乎没有羽茎瘤,而伶盗龙的羽茎瘤则证明驰龙科的祖先应该可以飞行,但伶盗龙与其它大型的驰龙科后来却丧失了飞行能力;然而,驰龙科祖先的羽毛也可能具有其他功能,而非用来飞行。对于无法飞行的伶盗龙,它们的羽毛可能作为展示物用,或孵蛋时覆盖它们的蛋巢,或是在上坡奔跑时增加速度用。 一个蒙古伶盗龙的头颅骨,被发现有两排平行的穿孔,跟伶盗龙的牙齿大小、间隔相符合。研究人员推论,这代表这只伶盗龙与其他伶盗龙打斗时,头部被咬伤。此外,由于穿孔并没有事后愈合的痕迹,这只伶盗龙可能被咬伤后因此死亡。

阿根廷龙和伶盗龙,假如两个打起来,哪个厉害呢

这是“刺客”与“肉盾”之间的较量。玩过游戏的小伙伴应该对刺客和肉盾这两个词并不陌生,简单的说,刺客就是敏捷高的职业,换句话说就是速度快,而肉盾则是力量高的职业,换句话说就是皮糙肉厚。在游戏的世界里,刺客杀掉肉盾是极有可能的,如果毕竟肉盾就算防御再高也会受伤,而刺客就是不断用自己的灵活性磨死肉盾的。

那么,“刺客”伶盗龙和“肉盾”阿根廷龙谁更厉害呢?能不能上演刺客磨死肉盾的戏码呢?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两种动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刺客”伶盗龙

伶盗龙也就是迅猛龙,而它的名字直译就是敏捷的盗贼,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速度极快,而且有着很强攻击性的恐龙。事实也是如此,伶盗龙生活在距今约83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亚洲地区(以中国、蒙古国数量较多)。

从已发现的伶盗龙化石看,它的体长平均在2米左右,臀高在50公分左右,体重在15公斤左右。从身长和臀高的比例看,伶盗龙非常的细长,事实也是如此,这也正是伶盗龙灵活的原因。除此之外,伶盗龙的头部也很细长,约占身体的十分之一,并且它的有着26颗锯齿状的牙齿。根据伶盗龙的体重和脑重(颅内体积)比看,它应该是一种比较聪明的恐龙。

除了尖利的牙齿,伶盗龙还有一件“利器”,那就是它的爪子。伶盗龙是靠两条后肢行走的动物,确切的说是靠两条后肢的两个爪子来行走的,但是,伶盗龙的两个爪子的四个趾并不是都用来行走的,其中的第二趾是离开地面,向上的,而在第二趾的上面有长约6.5公分的趾爪。这是它最致命的武器,无论是捕猎还是在进食是撕裂猎物,都是最佳的“利器”。

在已发现的化石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伶盗龙与一种中型恐龙搏斗的化石,它就是体重有180公斤左右的原角龙。这意味着,伶盗龙有捕猎大型猎物的能力(体重是自己10倍以上)。

阿根廷龙

阿根廷龙是已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之一,它生活在距今约1亿年前到93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的阿根廷。作为泰坦龙类的典型代表,阿根廷龙有着平均30米以上的体长以及平均80吨以上的体重。

在当时的阿根廷,阿根廷龙虽然是一种草食性恐龙,但是,它与现在的大象一样,凭借着庞大的体型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就目前发现的化石看,仅有成群的马普龙能对成年的阿根廷龙构成一定的威胁,当然,这种威胁也仅仅是对受伤或者老年的阿根廷龙。

阿根廷龙和伶盗龙谁更厉害?

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阿根廷龙和伶盗龙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哪种更厉害?那么,答案就很简单的,肯定是食肉且灵活性、攻击性都较强的伶盗龙对其他动物更有威胁。

但是,如果问两种动物大战谁更厉害的话?我认为两种动物是平手,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两种动物一个是白垩纪中期的,一个是白垩纪晚期的,在当时是没有相遇机会的。所以,我们就来简单地根据两种恐龙的特点来对比一下吧。

从体型上看,阿根廷龙比伶盗龙整整长出了15倍以上,体重更是超过了5000多倍,所以,从体型上看,两种动物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虽然伶盗龙非常的灵活,而且有利爪和尖牙,但是,它最对能够够到阿根廷龙的脚踝,而阿根廷龙皮糙肉厚,仅仅是五六公分的爪子显然无法对它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用游戏中的话来说就是伶盗龙对阿根廷龙是根本破不了防御的。

但是,由于阿根廷龙体型太大,对小目标根本就没有攻击性,再加上伶盗龙的灵活性很强,阿根廷龙很难踩到它或者是其他部位给其造成伤害。

因此,伶盗龙对上阿根廷龙就像是老鼠对上大象一样,谁也不能拿谁怎么样,也就是平手。

阿根廷龙和伶盗龙本身就是不同年代的两种恐龙,而且即使生活在同一时期,两种动物因为食性的区别也不在同一生态位。如果非要对比两种动物的话,我认为两种动物交手极大可能是平手。如果说两种动物对其他动物的威胁谁更大一些的话,我认为是伶盗龙,毕竟如果我在恐龙时代,我宁愿遇到阿根廷龙,也不愿意遇到伶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