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龙有哪些特征
鸭嘴龙家族中的另一大类是头上有顶饰的。在我国发现的青岛龙属于这一类。装架后的青岛龙的全身长度为6.62米,身高为4.9米。它的顶饰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一条棒状的带棱的棘,此棘向上向前突出,所以它的正式的学名是“棘鼻青岛龙”。估计,它活着时的体重有4~5吨重,但它只有200~300百克重的脑子。因为它发现在我国青岛市东北莱阳,又有棘鼻状的顶饰,所以才得了“棘鼻青岛龙”的美名。近来人们对青岛龙的鼻状棘产生怀疑,认为它是一块鼻骨与额骨在埋藏时受压变形所致。法国古物学家菲力普·特盖认为青岛龙应是一只平头型的鸭嘴龙。
除了棘鼻青岛龙外,带顶饰的鸭嘴龙中比较著名的还有原鹅龙、鹅龙、兰氏龙、盔龙、副盔龙等。原鹅龙是一些小的鸭嘴龙,顶饰像植物的球茎,突起在头骨之上。鹅龙是中等大小的恐龙,顶饰很低。兰氏龙的体型较大,顶饰像一把斧头,在顶饰的后面还有一个向后伸的棘。盔龙的顶饰像士兵戴的钢盔。副蜥盔龙的顶饰形成中空的、弯曲的管子,而这个管子从头骨向外伸展到肩部,长度比头骨大两倍,是所有顶饰中最大的。这些形形色色的鸭嘴龙在白垩纪晚期生活在北美、欧洲、东亚的大陆上,为动物王国增添了一批独特的居民。
青岛龙的化石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发现的
当然是在中国发现的,而且是在青岛发现,故而得名!棘鼻青岛龙是一种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其化石被发现于中国山东省,是中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现有标本保存于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对于杨钟健以“青岛龙”命名在莱阳发现的恐龙的原因,杨钟健的弟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教授,解释说:“当时杨教授发掘大本营就在青岛,在三个多月的发掘过程中,杨教授经常奔波在青岛与莱阳之间,他的一些研究工作则是放在青岛做的,展览也放在了青岛”,而且当时山东大学所在地也在青岛,杨钟健念周明镇博士等人首发之功,诸多因素使杨钟健将“莱阳龙”命名为“青岛龙”。1950年春季,周明镇博士指导山东大学地矿系学生在莱阳吕格庄金岗口村将军顶与金岗口进行野外地质训练时,意外发掘到骨骼与蛋化石。1951年,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与地质学者到莱阳和山东大学地质系合作,终于发掘出中国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龙化石骨架,他将其命名为“青岛龙”(“青岛龙”头上有荆鼻,所以又称为“青岛荆鼻龙”)。195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莱阳金刚口村西沟又发现一条完整的“青岛龙”骨架。棘鼻青岛龙则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由于它是在青岛附近的莱阳市金岗口村西沟发现的,头上又有棘鼻状的顶饰,所以得名。棘鼻青岛龙化石所处的地层的时代为白垩纪晚期。它的身长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肠骨上部隆起,在荐椎腹侧中间有明显的直棱,后面成沟状,顶饰实际上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的一条带棱的棒状棘,很像独角兽的角,从两眼之间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计它活着时体重为6-7吨左右,但脑子很小,仅有200~300克重,活体重约7吨,它不善于奔跑,又缺乏自卫武器,只适合在淡水湖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