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水族馆大王具足虫两年来首次排便,低代谢率能帮助延长寿命吗
新陈代谢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都会进行的一个生理活动,可以说绝大部分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代谢活动。代谢活动的范畴是非常广的,比如人体细胞每一时刻都在进行呼吸运动、死亡与繁殖的交替。而生物体最常见的一种代谢活动就是几乎每天都要排出肠胃里的废渣。但有一种大王具足虫却居然时隔两年才进行一次排泄,这种极低的代谢率却也不能代表有助于延长寿命,尽管普遍的推测是持肯定的态度。
一、大王具足虫这种大王具足虫原本来自大西洋的深海区域,后被养殖在日本的一家水族馆之中。它的形体和体长都近似我们平常家养的猫咪,在所有等足目生物类中是最大的存在。大王具足虫主要是食用其他海洋生物的残骸,因此在这次时隔两年的排泄物之中,可以看见尚未消化的鱼鳞片。而根据大王具足虫进馆的时间最晚在三年前和平时食用的东西,可以推测出这些残渣是大王具足虫还在深海的时候进食的。也就是说它具有极低的消化、代谢速率。
二、变温动物代谢率普遍偏低如果以体型的大小来衡量一种动物的代谢率,那大王具足虫的体型虽然在同种生物之间偏大,可是也只是与一只家猫差不多,按道理代谢率应该和家猫的差异不大。显然这与实际相悖。所以其实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大王具足虫是变温动物的因素。变温动物都会极尽可能降低自身的代谢率,一部分是使自己的体型尽可能巨大,另一份部分则会因为深海的低温环境导致代谢率降低。大王具足虫显然更受后者影响,再加上它的捕食过程并不需要耗费多大能量,且行动缓慢,因此耗费的能量极低。
由此,大王具足虫属于大西洋深海的生物,以残骸为食,那么它的代谢率低也自然不是怪事。同时人们也不禁要发出疑问:代谢率如此之低,那它们的寿命想必也会很长?尽管有关猜测都是认为大王具足虫的寿命可以至少达到四十年,不过目前也还得不到证实。不过按照人类已经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一般代谢率低的生物都是拥有较长寿命的,所以这种猜测极有可能在之后得到证实。
大王具足虫的研究发现
法国动物学家米奈·爱德华(Alphonse Milne-Edwards)是描绘此物种的第一人。他于1879年在墨西哥湾捕获一只大王具足虫的雄性幼崽。这个惊人的消息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和社会大众,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都认可爱德华·福布斯等人的「深海无生命论」的观点。1891年,首次捕获大王具足虫的雌性幼崽。因为大王具足虫难以被捕获且其没有很大的市场销路,因此商业捕鱼业对它没有很大兴趣。然而在台湾北部和其它的一些海滨却时常可以在临海餐馆中看到大王具足虫的身影。它们通常是熟过后被对半横向切成薄片以供食客,这样的方式会比较容易将其肉剔出。大王具足虫的质肉比较类似螃蟹和龙虾等动物。此外,在美洲的水族馆里也可以看到一些被诱捕出海的大王具足虫标本。1990年,东澳大利亚海洋食腐动物探索计划(Scavengers of East Australian Seas expedition / SEAS)开始研究澳大利亚东海岸的甲壳纲动物。他们发现,海底越深,动物越少但物种越大。在澳大利亚的深海水域发现的大王具足虫可以与在墨西哥或印度的发现相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