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中常见的原生动物有哪几类
原生动物门(Protozoa)是动物界的1门,为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门种类约有30000种。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细胞内有特化的各种胞器,具有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一切功能,如行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每个原生动物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水处理中常见的原生动物有(一) 肉足类特征:没有固定形状,可形成伪足,为动物性营养,中污染带水体多见.种类:变形虫、辐射变形虫、太阳虫(二)鞭毛虫特征: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鞭毛,是运动器官.种类:植物性鞭毛虫和动物性鞭毛虫植物性鞭毛虫在中 多污水体中,生活污水中绿眼虫多见;动物性鞭毛虫在有机物较多的水体或曝气池进口会出现.(三)纤毛虫特征: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纤毛,是运动和摄食的工具.种类-- 游泳性纤毛虫:如草履虫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群体钟虫*当生物处理中有群体钟虫和钟虫出现时,可作为处理效果较好的指示生物.*指示生物:一种生物只在某一环境中生长,这种生物就是这一环境的指示生物.二、原生动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废水生物处理中细菌起主要作用,其次为原生动物,并切原生动物可作为指示生物.*在氧化塘中,细菌起主要作用,其次为藻类,第三为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对废水净化的影响1、从数量上看,原生动物占微型动物总数的95%以上;2、从食物链上看,动物营养型的原生动物,与吞食细菌为主,特别是游离细菌,但也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颗粒;3、从生物絮凝上看,在活性污泥中,细菌本身有生物絮凝作用,特别是纤毛虫能促进生物絮凝,因为纤毛虫可分泌出能促进絮凝的糖类和粘液;二)以原生动物为指示生物1、原生动物的形体比细菌大的多,以低陪显微镜即可观察,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种群的生长情况,判断生物处理运转情况和废水净化效果.微 型 后 生 动 物也称多细胞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形体微小、显微镜观察在天然水体、潮湿土壤、水体底泥和污水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存在.在水处理工作中常见的后生动物主要是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轮虫(微生物)、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幼虫等.一、轮虫——大灰水(一)形态、生理 形态:多数在500 um左右,需在显微镜下观察.身体为长形,分头部、躯干和尾部.头部有轮盘,其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躯干呈圆筒形,背腹扁宽,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质甲膜,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的粘液,借以固着在其他物体上.生理:适应pH范围广,以pH6.8左右生活的种类较多.轮虫以小的原生动物和有机颗粒等为食物,在废水的生物处理中有一定的净化作用.生殖:雌雄异体,雄体比雌体小得多,并退化,有性生殖少,多为孤雌生殖(二)指示生物作用当活性污泥中出现轮虫时,往往表明处理效果 为什么?好,高级动物对污染物浓度及毒性相对敏感但如数量太多,则是废水污泥膨胀的前兆.提问:为什么?答案:破坏污泥的结构,使污泥松散而上浮.在水源水,会阻塞水厂的砂滤池目前发现的轮虫有252种,活性污泥中常见的轮虫有玫瑰旋轮虫、转轮虫等.二、甲壳类动物(非微生物)甲壳动物是鱼类的基本食料.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水塘等淡水水体及海洋中.这类生物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的甲壳,水生浮游生活.水蚤水蚤颜色判断水体的清洁程度细胞中普遍含有血红素,血红素含量的高低随环境中溶解氧量的高低而变化.DO高,水蚤的血红素含量低,颜色浅,水体清洁.DO低,水蚤的血红素含量高,颜色深,水体污染.三、其它小动物可同化其它微生物不易降解的固体有机物.线虫长形,形体微小,0.25~2mm.营养类型:腐食性(以动植物的残体和细菌等为食)、植食性(一绿藻和蓝藻为食)和肉食性(以轮虫和其他线虫为食).•线虫有好氧和兼性厌氧的,兼性厌氧者在缺氧时大量繁殖.•线虫是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寡毛类动物---颤蚯蚓(2~4mm)厌氧生活,以土壤为食.河流、湖泊底泥污染的指示生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确切反应水体质量状况.
海洋原生动物的种类
原生动物种数繁多,数量巨大。已知有65000多种,现生种约占一半,其中多数为海洋种类。按传统观点,原生动物是一个门。1980年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的分类和进化委员会将原生动物提为亚界,下分 7个门。有的学者还根据生物体内某些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对一些原生动物进行分类。海洋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为有孔虫(Foraminifera)、放射虫(Radiolaria)、腰鞭毛虫(Dinoflagellata)、丁丁虫(Tintinnida)和硅质鞭毛虫(Silicoflagellata)。 一般具自身分泌的特丁质(tectin)、钙质或硅质外壳,亦可胶结外界的物质形成外壳。壳由单房室或多房室组成,壳体一般小于 1毫米,极少数可达数厘米。颗粒状的粒网伪足从口孔或壁孔伸出,经反复分枝、愈合,形成网状,有运动、摄食、消化和建造外壳等作用。主要食物为硅藻,亦兼食其他有机物(如菌类、植鞭毛藻、纤毛虫、甲壳类幼虫和线虫等),个别种摄食砂粒。它们也被其他生物所食,因而成为海洋食物链的一个环节。有孔虫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的种类,一般具有类似低等植物的世代交替现象,即无性的双倍体世代与有性的单倍体世代交替。这种特殊的世代交替生殖方式有别于所有其他动物的世代交替方式。生殖后的母体,原生质耗尽,生命终止,仅剩空壳。有孔虫主要生活于正常海洋环境,分布甚广,从潮间带到深海盆,从北极到南极海域都有。大多数种类(约4000多种)生活在海底沉积物表层至数厘米内,少数固着于海草或其他物体上生活,统称为底栖有孔虫。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在水深不超过 200米的陆架区最多,迤向深海递减。它们对环境的反应相当敏感,不少种有明显的深度分布范围,根据它们的分布趋势可以划出各个不同的深度带,因而有孔虫是很好的海深指示生物。少数种类(约40种)随海流移动,称为浮游有孔虫。它们绝大多数出现于正常盐度的大洋中,少数几种能生存在盐度较低的海水中。一般说,它们的数量随深度而增多。大洋中数量尤多,其沉降到海底的空壳要占沉积物的30%以上,组成有孔虫软泥,是海洋沉积生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对温度的适应性,有孔虫可分暖水种和冷水种两大类群。南、北极海域有3~4个冷水种,数量最多的为厚壳方球虫(Globoquadrina pachyderma)和泡抱球虫(Globigerina bulloides)两个种, 它们的数量向低纬度递减;在热带亚热带海域数量多的种类有敏纳圆辐虫(Globorotilia menardii)、 袋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等,其数量向高纬度递减以至绝迹。根据各类有孔虫出现数量最多的区域,可将世界大洋的浮游有孔虫划分为 5个组合。这些组合的界线与地球的温度带界线和大洋环流的界线基本吻合。有孔虫从寒武纪(距今5.7亿年前~5亿年前)到现代均有发现,历时5亿多年,已记载的约有34000多种,占已知原生动物种数的半数以上。其中现生的约有4600种,如抱环虫(Spiroloculina)、编织虫 (Textularia)、企虫(Elphidium)(图1)。 大小由数微米到数厘米,单体或群体,常呈球状。细胞质由囊膜分为内、外两部分,囊膜上有穿孔,细胞质可由孔中通过。囊内有内质、细胞核、油滴、结晶体和凝块,以及共生的虫黄藻;囊外为外质层,有各种形状的伪足(如粒网伪足和轴足)。某些种类还有肌纤丝,可使身体膨胀或收缩,以在水中沉浮。绝大部分放射虫都有骨骼,骨骼形式繁多,有放射形、同心形、介壳形以及其他形状。骨骼结构的形式是放射虫分类的重要依据。除等幅骨虫的骨骼是由硫酸锶或由钙铝的硅酸盐组成外,大部分都是硅质。放射虫仅生活于海洋,为大洋性浮游生物,遍布世界各个海域的不同深度,大多数分布在热带海区和大洋环流中。大部分种类分布在离岸较远的海域,愈接近黑潮和湾流区,种类和数量愈多;近岸分布很少,甚至没有。中国沿海有 400多种,如四门孔虫(Tetrapyle)(图2)。放射虫的现生种与化石种现记录共约7180种,分为等幅骨虫类、多囊虫类、稀孔虫类和捧矛虫类。在原生动物中,其数量仅次于有孔虫,死亡后的残骸沉降到海底形成放射虫软泥等。 体表遍生细纤短毛,靠纤毛的波动得以运动。具一铠壳,壳为胶质,除用来保护身体柔软组织外,还可作为浮游器官,并在移动时指引方向。运动时口端向后,类似枪乌贼那样。个体大小可由20微米到1000微米,通常在100~200微米之间。已知约有1200种,现生种为 840种,其中海洋种类约占40%,如类铃虫(Codo-nellopsis)。丁丁虫是海洋微型浮游动物的一个主要成员,可生活在各大洋和沿海水域,绝大部分种类栖息在真光层上部。它们以细菌、藻类、腰鞭毛虫和小型纤毛虫为食,又是较大的浮游动物(如被囊类)的饵料。硅质鞭毛虫 为海洋浮游生物中分泌硅质骨骼的小鞭毛虫类。个体小,直径一般为20~50微米。具黄绿色的色素体,能营光合作用,属自养生物,因而植物学家将其列入藻类,称为硅鞭藻。体内有一无色圆形至卵圆形的细胞核,原生质透明清晰。外层中骨骼弯角处伸出伪足,虫体前端伸出单根鞭毛。骨骼一般为小管状,呈放射对称。现生约有58种,如格棘虫(Dictyocha)(图4)。
常见的动物怎样分类
1、哺乳动物
虎、狼、鼠、鹿、貂、猴、貘、树懒、斑马、狗、狐。
2、鱼类
龙鱼、塘鳢、鲶鱼、鲨鱼、章鱼、刺鱼目、鲱形目、鲵、鳅鱼、鳟鱼、锦鲤。
3、鸟类
鹰、鹭、鹅、企鹅、犀鸟、遗鸥、隼、鹳、松鸡、鲣鸟、鹦鹉、鸳鸯、啄木鸟。
4、两栖动物
海狮、龟、蜥蜴、龟鳖、蟾蜍、大鲵。
5、昆虫
蝴蝶、蜻蜓、蝎子、吸虫、珊瑚、纤毛虫、绦虫。
扩展资料:
1、虎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英文名:Tiger): 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2、狼
狼(拉丁名:Canis lupus Linnaeus),保护等级有“三有”保护动物。共46个亚种,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
3、龙鱼
美丽硬仆骨舌鱼(学名:Scleropages formosus):又名亚洲龙鱼、金龙鱼。属一种古老的原始淡水鱼类。原产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等地河流和湖泊。
4、海狮
海狮(学名:Otarriinae):包括5属7种。分布北半球。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
5、蝴蝶
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大约有 14000 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中国有 1200 种。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 0.7 厘米左右。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