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在中国野外对哺乳动物停止行为察看。 墨平芬 摄
中新网北京2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有何联系关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动物生态与庇护生物学重点尝试室周旭明、李明研究员团队指导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可能遍及比独居哺乳动物活得更久。
那项研究成果基于对包罗川金丝猴、裸鼹鼠、弓头鲸和菊头蝠等近千种哺乳动物的阐发产生,可鞭策人们进一步理解那些哺乳动物物种在社会组织和寿命方面的演化,并有望为阐明群居生活与寿命背后机造的进一步尝试和跟踪研究奠基根底。北京时间2月1日凌晨,该研究论文在施普林格·天然旗下国际学术期刊《天然-通信》上线颁发。
马铁菊头蝠是一种较为长命的群居动物,成年个别重约23克但在野外寿命可长达约30年。 墨平芬 摄论文配合通信做者周旭明研究员介绍说,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包罗独居、成对生活以及各类群居形式,它们的更大寿命相差百倍,从鼩鼱的2年到弓头鲸的逾200年。
此前,学界对豚尾狒狒等个别物种的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强的个别比社会关系弱的个别活得更久。同时,过往研究已发现群居能减小被捕食与饥饿的风险,那有助于增加哺乳动物的寿命。不外,对跨物种的比力阐发迄今仍较为有限,而阐明哺乳动物社会性与寿命之间演化关系的分子机造关于人们理解哺乳动物的演化十分重要,但那些分子机造不断不甚明白。
为此,中科院动物生态与庇护生物学重点尝试室研究团队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科研人员开展合做,通过火析974种哺乳动物,比力了它们独居、成对生活、群居三类社会构造与寿命的关系,此中,群居物种包罗亚洲象、非洲象、环尾狐猴、山斑马以及菊头蝠;成对生活物种包罗长臂猿;独居物种包罗儒艮、土豚、东美花鼠。
他们发现,那近千种哺乳动物中,群居物种遍及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且短寿到长命的转化率在群居物种中更高,从而撑持了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存在协同演化的论点。好比,北方短尾鼩(独居动物)和马铁菊头蝠(群居动物)体重附近,20克摆布,但最长命命别离为2年和30年摆布。
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还对94种哺乳动物停止转录组阐发(一类遗传学阐发),并判定出与社会组织和寿命相关的31个涉及激素和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例如,XRCC6基因在独居中表达量下调,而在群居和寿射中表达量上调。该基因已被证明与自闭症、社交和行为的改动有关。
周旭明暗示,最新那项研究成果提醒人与人之间良性的社会关系可能有助于延年益寿。在此次研究功效根底上,研究团队后续将进一步通过行为学控造尝试和分子尝试去验证潜在基因对社会组织和寿命的调控机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