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吃白鹭?不会吧?这种煮鹤焚琴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干?
我和小虫几年前去北海看鸟的时候,坐在伯劳的车上听他说有人抓白鹭来吃,感到匪夷所思。
那是你不会做,多放葱姜蒜啊!——伯劳擅长模仿吃白鹭的人那种嫌弃的语气。
还记得他回过头那鄙夷的眼神,我提醒他扶正方向盘时的恐惧。
白色的鹭鸟在广西分布很广,河滩、池塘、稻田,荒地,大概只要有浅水的地方都能发现它们在休息或抓东西吃,或是小鱼或是小蛙。理论上来说,从吃货的角度来说,这些吃鱼的鸟,都比较腥臭,口感会很差才对,怎么会有人吃它们呢?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想不通怎么会有人吃鹭鸟,直到想起伯劳还说过有人吃翠鸟,因为翠鸟的嘴巴很长,很硬……
好吧,明白了,鹭鸟的嘴巴也是这样的形状,而且个头还大。
吃嘛补嘛,以形补形的奇怪想法是东亚人民长期保有的传统理念,所以猪脑放花椒可以去除腥臭味,也是这个道理。
鹭鹭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鹭鹭?
每到迁徙季节,都会有成群的白色鹭鸟经过广西,本地常驻的鹭鸟加上迁徙而来的鹭鸟混在一起,数量一时间骤增,场面有点热闹。黄昏和夜间仰望天空时经常见到群飞的鹭鸟,这说明生态变好了嘛。
周末的时候到漓江边走走,所以会很容易见到比平时更多的鹭鸟。
这些鹭鸟会被吃掉么?
图片来源见水印
广西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境内的打鸟坳较多,基本位于桂东北的南岭山脉、桂北的大苗山和桂西北的金钟山一带。
这些地方基本上都刚脱贫,历史上就是打猎为蛋白质来源的传统所在地区,所以不打鸟才奇怪了,蛋白质和以形补形啊!(我又想起来了在这些地方喝酒的悲惨故事)
在山头燃起火来,或者打开强力探照灯是为了吸引夜间成群迁徙的鹭鸟,这些鹭鸟低飞之后会被网或者竹竿捕获,一些留鸟在候鸟迁徙季节夜间也有被灯光大量诱捕的现象。
红色的标记是迁徙通道
趋光性不仅仅是夜间飞行的昆虫具有的特点,鸟类也是如此。
鸟的迁徙是一个未解之谜,趋光性可能和鸟类的星光导航系统有关,而夜间迁徙有利于其散热和规避来自空中的日行性猛禽。
在之前广西大学蒋爱伍副教授的调查中发现,鹭科鸟类以白鹭和池鹭为主,迁徙高峰时一个晚上常可观察到上万只迁徙路过。
这种场景我也见过三分之一次,因为后半夜实在熬不住了,山上又冷又困,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刷手机。
据我国各地打鸟坳的地理情况分析,打鸟坳的形成需要以下因素:
海拔较高,基本都应在1000m以上;
有南北走向的峡谷;
位于鸟类迁徙的通道;
容易形成打鸟坳所需要的气候条件,例如雨雾。
桂林有个地方叫做打鸟界,后来改名叫做爱鸟界,所以应该没有人吃白鹭了?
假如没有人再吃野味,那么下面的几种鹭鸟的辨识Tipps就不会成为帮凶了吧?
发个鸟点信息,发个鸟类辨识的小小文章都有可能变成不好的事情,这个事情有点意思。
认识了这几种鹭鸟,增加一点点鸟类知识,打幺幺零举报的时候能说清楚哪几种鸟类也是可以的嘛!
其余几种鹭鸟,比如绿鹭苍鹭草鹭夜鹭黄嘴白鹭岩鹭等得空再写吧。(摸鱼style)
来都来了,看看图中几种鹭鸟?是什么形态的?试一下眼力吧!
图片via 张翀
本文手绘图片来自于网站 https://birdsoftheworld.org/bow/home
Ref:
《广西大苗山打鸟坳趋光性鸟类调查》蒋爱伍,周放,韦振海,陆舟
《我国湿地和候鸟迁徙通道全部告急》史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