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海蟾蜍在原产地没有泛滥成灾的原因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里的癞蛤蟆,指的是一种学名叫蟾蜍的爬行动物。从上面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蟾蜍的印象并不美好的,而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人们对它们的印象也非常的糟糕。据史料记载,大约1935年前后,原产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这种叫海蟾蜍的蟾蜍种群,被引进到澳大利亚。目的是为了对付当年在澳洲泛滥成灾的甘蔗甲虫。这种海蟾蜍较一般的蟾蜍身长体肥,即使是在野生的环境下,也能够生存大约10到15年。由于它们在澳大利亚当地并没有天然的生物天敌,所以海蟾蜍大量快速地繁殖,很快就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整个引进的过程极为突然,本地食肉类小动物们并没有及时的进化出足以克制蟾蜍体内毒素的功能。大量的狗、鳄鱼、蛇、巨蜥之类的食肉动物,因误食蟾蜍而死亡,当地生物链,因此面临断裂的威胁。为此,澳大利亚政府特别颁布了法令,要求国民尽可能地抓捕这种海蟾蜍。但是出于人道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考虑,捕到的蟾蜍并不能够立即被就地正法,而需要交给当地的专家部门,进行种族辨识后,统一用二氧化碳人道毁灭。说到这里,小编真是不得不佩服澳大利亚政府的文明和思虑周全。但是如果当初也能够思虑得如此周全的话,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这场蟾蜍之祸了。
既然海蟾蜍爱吃海蟾蜍,那为什么没有被灭绝呢
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海蟾蜍的繁殖能力极强。它们交配不分季节,大个的雌蟾蜍一次最多可以排3万个卵。卵及蝌蚪对很多动物都带有毒性,使它们几乎没有天敌。卵在温度合适时,2天即可孵化,40多天即长成幼蟾,而且幼蟾毒性大,几乎没有天敌,同样生长得很快。因毒性大,几乎没有天敌,所以数量增长极快。二是它们胃口很好,几乎什么都吃。从昆虫等节肢动物、蛾类、蜗牛、蝇蛆、蜻蜓、蚱蜢及体型小的啮齿目、爬行类、其他两栖类、鸟类及多种无脊椎动物都是它们的食物,偶尔也会吃植物、狗粮及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