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全集的内容简介?世界珍稀动植物 的资料,越多越好!急!!!

admin|
169

昆虫记全集的内容简介

中国唯一全译插图本跨越两个世纪的传世经典献给所有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读者它们捕猎、相爱、生儿育女,它们诈取、被杀、朝生夕死……昆虫的世界从不绝望,它们永远生机勃勃。《昆虫记》6-10卷内容介绍卷六:松毛虫的行进行列在第六卷中作者悉心研究了松毛虫、埋葬虫、白面螽斯、蝗虫等昆虫的生活习性,描述了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的美貌,并针对昆虫着色的议题展开讨论……语言优美,妙趣横生,宛如一曲奏响在美丽田野中的昆虫之歌。

世界珍稀动植物 的资料,越多越好!急!!!

我国部分珍稀动物简介 (1)大熊猫:亦称猫熊。哺乳动物。体肥胖,形似熊,长约1.5米,肩高约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时也吃小动物。善于爬树,性孤独,不群栖。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2)朱鹮:鸟类。雄鸟体长近80厘米,雌鸟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红色,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胫为红色。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栖于高大乔木上,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我国一类保护动物。(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背部有发亮的长毛,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头小,尾较体长,四肢细长。头白,有毛冠,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群栖树上,很少下地,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黑叶猴,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5)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达350公斤。尾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觅食,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我国一类保护动物。(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哺乳动物。体长1.5米~2.5米,头圆,嘴长,约30厘米。体背面淡蓝灰色,腹面白色,鳍白色。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我国特产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7)黑颈鹤:鸟类。大型涉禽,体长约1.4米。头、颈及飞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体羽灰白色,外观黑白分明,易于识别。主要栖息在生长较高水草的沼泽地,以鱼、蛙、螺、虾等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泽繁殖,迁徒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越冬。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8)扬子鳄:爬行动物。长2米余,背面角质鳞有六横列。背部暗褐色,有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色小斑和横条;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泽底部,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冬季蛰居穴中。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我国特有,一类保护动物。3.我国部分珍稀植物 (1)银杉:常绿乔木,高达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叶两型,长枝上的叶放射状散生,长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叶轮生,长2.5厘米,线形,下面有白色气孔带。球果。产于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1956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侧生小枝对生,羽状。叶条形,扁平,长13毫米~20毫米,交互对生成两列,羽状。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长约18毫米~25毫米。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落叶乔木,高15米~20米。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球形头状花序,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圆形或卵形,长约7厘米,宽约3厘米~5厘米。我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花时,白色苞片布满树梢,有如群鸽栖息,所以又有“中国鸽子树”之称。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4)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茎很短,掌状复叶,三至六枚轮生。花小,淡黄绿色,伞状花序。果扁球形,红色。产于我国东北、朝鲜等地,有极好的药用价值,为“关东三宝”之一 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我国已划建了400多处自然保护区,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就有10多个。1983年5月以后,邓崃山、岷山、秦岭等地熊猫分布区相继发生竹子开花枯死,严重威胁大熊猫的生存。国务院为抢救大熊猫,拨出了一笔专款,责成有关省认真做好保护工作。林业部和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先后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组织了52个巡护观察组。国家还建立了一些大熊猫饲养场,用以收容、饲养受灾的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使它们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保护区对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种提供种源。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因此对人们研究自然资源、自然历史、自然条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监测活动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是人们进一步探索、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基地。从1995年开始,分别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的调查;有计划地对大熊猫、金丝猴、朱huan、扬子鳄、华南虎、野马、雪豹、野驴、白唇鹿、麋鹿、海南坡鹿、丹项鹤、黑颈鹤、黄腹角雉、高鼻羚羊等60多种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和银杉、红豆杉、攀枝花、苏铁、金花茶、珙桐等多种珍稀植物进行分布、数量、生态和繁殖培植利用研究;开展了候鸟迁徙规律研究;开展了中国主要森林气候带生态多样性调查及生态系统演变趋势研究和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已建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11个。推广了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丹顶鹤人工孵化技术、扬子鳄人工繁殖技术、鸟类环志技术以及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制订和推广应用了《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标准》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档案管理模式》。国家林业局还多次举办自然保护区管理、水禽湿地保护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特种旅游、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管理等培训班和学习班,以提高在职人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水平。还初步建立起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5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1999个,面积1439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37%,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基本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在已建立的1999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面积8871.29万公顷,省级655个、面积3997.72万公顷,市级339个,面积426.91万公顷,县级779个、面积1102.1万公顷。并有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九寨沟、丰林等14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扎龙、向海、鄱阳源、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这些自然保护区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定地区小气候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