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轰-6系列发动机就不用换涡扇-20了,运20运输机正在换装国产涡扇-20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进行试飞,运-20运输机是绝对有换装涡扇-20航空发动机必要的,运20换装涡扇-20航空发动机的原因,1968年将苏联提供散件组装的另一架轰-6改装为,轰-6K在采用俄罗斯D-30KP-2涡扇发动机后,涡扇-20航空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在14吨-16吨之间,其次轰-6系列轰炸机的发动机在机体内部。
运20和轰6K都是用D-30KP\u002FWS18发动机,运20换WS-20后,轰6K也可以换吗
有图片显示,运20运输机正在换装国产涡扇-20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进行试飞,这也就证明涡扇-20航空发动机离大批量生产近在咫尺了。当涡扇-20大批量生产之后,运20运输机就全部实现国产化了,再也不会受到发动机的制约。
不过现阶段,运20和轰-6K依然使用的是俄制D-30航空发动机。等到涡扇-20量产之后,运20是必然要换发动机的,而轰-6轰炸机就没有必要了。
运20换装涡扇-20航空发动机的原因。由于大型运输机是构建战略空军必不可少的装备,所以说,对其性能,数量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运20现在使用的D-30KP-2航空发动机,对其性的发挥能和产量增加都有不利影响。所以说,运20换装涡扇-20是势在必行的。
D-30KP-2航空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为12.5吨,涵道比为2.42。涡扇-20航空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在14吨-16吨之间,涵道比是肯定要比D-30KP-2航空发动机的大。这也就意味着涡扇-20发动机的推力,省油指标上要比D-30KP-2强的,但是涡扇-20毕竟是新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在稳定性上还有待观察。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运20一边用D-30KP-2发动机产着,一边让涡扇-20上机进行试飞,这样产能和实验两不误。运20即有了产量,涡扇—20发动机也在试飞中经受了考验。
而运输机对运载能力和航程有较大的要求。而涡扇-20发动机的推力和耗油率要比D-30KP-2强,所以说,换装涡扇-20之后,运20运输机的航程和运载能力都会有相应的提升,基本上可以达到最初的设计指标。因为运-20的发动机是在机翼下边吊装着,换装发动机也比较容易,不用对气动外形进行修改。而轰-6系列轰炸机就不行了,要换装涡扇-20的话就必须重新设计机体,这样一来是不划算的。
轰-6K没必要换装涡扇-20了。其实轰炸机与运输机还有不同,其对航速有要求。现役轰炸机很少使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的,即便是图-160也使用了涵道比为1.8的NK-32航空发动机,估计也只有轰-6K使用了涵道比为2.42的D-30KP-2航空发动机,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的速度就不如小涵道比航空发动机。而涡扇-20的涵道比还要比D-30KP-2大,那么轰-6就不没必要换了。
其次轰-6系列轰炸机的发动机在机体内部,如果换装大直径涡扇-20的话,那还要对机体进行重新设计,耗时耗力根本不划算。所以说,轰-6K还是继续使用D-30KP-2或者涡扇-18就行。此外,轰-20战略轰炸机也在稳步的推进中,就更不必花时间到轰-6系列的改进中去了。
综合来看,运-20运输机是绝对有换装涡扇-20航空发动机必要的,因为这与运-20的性能和产量息息相关。而轰-6系列发动机就不用换涡扇-20了,这也与其性能和产量有关。
轰六K为什么不做成战斗机的进气道
轰6-K是轰6的衍生机型,设计样式已经无法更改,若更改进气道,则里面的零件布局得重新规划,这是个大工程。而轰6-K只是轰炸机的过渡性产品,实现空中核打击力量的从无到有的历史使命,这已经足够了,未来还得靠轰-20挑起空中远程核打击的能力,没必要再大费周章对轰-6K进行大整改。
轰-6是苏联图波列夫图-16双引擎喷气轰炸机的授权制造版本。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随后中苏友好条约签订后,一大批援建我国的工业项目启动,其中就包括在1957年9月,苏联决定协助中国建设一座中型轰炸机制造厂,同意中国授权生产图-16轰炸机。
根据双方的协议,同年苏联给予我国2架图-16A整机做样机,一架拆解作为研究,另一架则交由西安飞机厂拆解分析其生产模具的规格。再由苏方提供一架图-16整机部件,及一架图-16散装部件由中国方面组装、装配,然后由苏联方面提供各种零部件毛坯和原材料,由中国方面进行加工制造。中方由哈尔滨飞机厂与西安飞机厂开始进行在国内自制工程。1959年苏联将全套的图-16技术图纸和资料提供给中国。1959年9月马凤山被任命为轰-6研制的主管设计师。1959年9月哈尔滨飞机厂用散件组装的第一架图-16实现首飞。
中苏交恶后苏联毁约,直接影响图-16的授权进度,在1960年6月苏联撤走所有驻华专家前,协议内所明定之20架零附件只运交了9架,其余的也全部落空,连提供生产夹具都半途而废了,如同歼7,我们需要在苏联提供的半吊子技术上,摸着石头过河。这也为后来我国自行大规模“魔改”打下了基础。
因特殊时期的产业失调,导致轰炸机自制化的期程不断迟滞。1961年研制工作由哈飞与西飞共同承担转为全部由西飞承担。直到1964年西飞建设基本完成才开始进行第一架国产化图-16(即后来轰-6甲)的制造工作。
在这段时间西飞基本上已经在摸索掌握图-16的设计,因此在1963年起执行“21-511计划”,将苏联提供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编号50671)改装为原子弹载机。改装了炸弹舱,增加了放射性防护装置,以及实验测试设备,相关工程于1964年7月完成。1965年5月14日该机执行中国首次空爆原子弹实验,1967年6月17年执行了中国首次空爆氢弹试验。1968年将苏联提供散件组装的另一架轰-6改装为,空中发动机实验平台,机腹弹仓处外挂发动机实验吊舱,用于发动机空中测试。由于我国当时受工业基础水平限制,虽然机身可以自行生产,但图-16所用的PⅡ-3M型喷气式发动机的国产化仿制举步艰难,整体性能达不到原型机的水平,致使最初的轰-6飞行性能不如原型机图-16。
发动机仿制型号称为“涡喷-8”,由西安航空发动机厂研制,1967年通过测试,1968年开始量产。随着国产材料、加工工艺技术的提高,涡喷-8的翻修间隔,最大推力的提高总算满足了轰-6及改型的需要。1966年10月,西飞完成第一架轰-6原型机,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国产化的轰-6首飞,1969年2月量产的轰六甲(也称轰-6A)进入我空军服役,1969年7月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
西方国家知晓轰六的存在则是在1971年8月13日,当天轰六实施轰炸训练科目时被美国侦察卫星所拍摄。CIA在1972年3月评估已经进入服役的轰六至少有32架,还有19架尚待完工。而轰六大规模量产则是在1972年起开始,最大产量曾达到年产30架,然而更多时间轰六生产数量并没这么多。在1973年完成第60架甲/丙量产任务后,曾停产过相当长的时间。
此时因为中美关系改善,我国与西方国家军事合作进入蜜月期。中方获得了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同时中方也在与英国合作中进行涡喷改涡扇,但此合作并未成功,我们最终选择了较易获得的伊尔-76和图-154使用的D30-KP-2,及其国产化版本 涡扇-18。因苏联并未将图-16喷改扇,且原版图-16为翼身融合体引擎舱,有优于吊挂式引擎的气动性能,却使换装引擎难度大增,所以此大改是中方未依靠英国或苏联独立研制的成果。我们另将该机施以整合空射反舰和巡航导弹的机能,由此从仿制生产转向大规模改进设计,主要侧重在提高燃油经济性增加航程,改进电子设备以作为各种导弹的发射平台。
1982年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后,中苏关系再度转好,不再需要提防苏联,而且随着弹道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H-6提供的核运载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降低了。使得轰-6的生产和改进趋缓。直到1985年轰六才再度复产,重点转向为投射反舰导弹设计的轰六丁。在1990年代对早期生产的数量较少的轰六甲和轰六丙机队实施近代化翻修工程。
2007年轰-6在又一次大规模改进成为重点投射远程巡航导弹设计的轰-6K后复产,此时机体结构和武器系统已与图-16大相径庭。轰-6K在采用俄罗斯D-30KP-2涡扇发动机后,推力增加了30%,耗油量减少20%,同时发动机进气口扩大,而作战半径达到了3500公里。
轰-6定位为空军的主力战略机种,同时兼为我军最大型的国产战机,因此利用它改装成多种载台。包括空中加油机、侦察机、电战机等,80至90年代试验了空射使用涡扇动力的“红鸟”系列巡航导弹。现今轰-6除了可以载运炸弹之外,也可以载运解放军各型反舰导弹,如海鹰、鹰击系列,与巡航导弹如长剑-10导弹。轰-6H与轰-6K即两种型号的巡航导弹载机,分别携带精确制导空地导弹及战略巡航导弹。在战术方面提高了中国空军的对地火力支援能力,战略方面可有效威慑和打击第一岛链内的战略,和战术目标甚至可以打击目标可延伸至第二岛链内。
而目前隐形战斗机的普遍采用的S形进气道或者DSI的进气道,距离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的轰-6K原型机图-16已经年代久远。由成飞与巴基斯坦开发的枭龙战机我国是第一种投入服役的使用DSI进气道的战斗机,直到2007年才问世。
而且采用这种进气道的目的是其气道结构更简单、重量较小且具有更好的隐身性能。而轰炸机本来重量就不轻,再改进也没多大意义,因此唯一好处则只剩下增强其隐身功能。而苏联的轰炸机不是依靠隐身性具备优势,若轰-6K要采用S形进气道或者DSI的进气道,必须得在排气管遮蔽,采用内置式武器舱,外层隐身涂料等处理后,其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而这项改造工程几乎是换成另一种机型,轰-20已经在研发路上时,就没必要重复迭代,还是期待The Next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