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猴属的生活习性
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有时也到地面饮水或寻找食物。在树间跳跃,距离可达10~12米。紫脸叶猴跳跃时速达37公里。白天活动,夜晚睡在大树上,没有窝。中国广西的黑叶猴,也称乌猿,冬季常在石灰岩洞中过夜,每天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岩石上活动。长尾叶猴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结群生活,少则数只,多则数十只,由1只成年雄猴率领。中国云南南部的菲氏叶猴多结成70只左右的大群。叶猴多在清晨和傍晚觅食树叶、花及竹笋,亦食野果。生育期多在春季、孕期6个月,每胎产1仔。长尾叶猴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中国西藏南部。紫脸叶猴和尼尔基黑叶猴产于印度半岛西南缘和斯里兰卡。黑叶猴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在中国仅分布到广西和贵州,其中的白头叶猴亚种仅分布在广西左江两岸,为中国特有。其余各种分别分布在中南半岛及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中国的各种叶猴数量明显减少,濒于灭绝,已被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什么是猴子啊
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巴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猴,体重只有70克。 灵长类化石发现于北美和欧洲、亚洲的古新世至渐新世地层中,在非洲和欧洲发现于中新世,而在南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则发现于更新世。灵长类的进化已有6000万年历史,从世界各地发现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属原猴类,其中60多属现已绝灭。现在美洲已没有原猴类,只是在亚非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度洋一些岛屿上,还生存着少数与5000万年前的原猴类极为相似的种类。猿猴类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5000万年以前,大约在1500~2000万年以前,猿类的祖先就已遍布欧、亚、非三大洲,但现今却仅残存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 在我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山区,每年5月7日是“敬猴节”。而泰国的北部山区,每年的11月1日是“猴子运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