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与新疆北鲵的区别?新疆北鲵的物种研究

admin|
323

大鲵与新疆北鲵的区别

新疆北鲵也被称为“娃娃鱼”,然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娃娃鱼(大鲵)相比,新疆北鲵的体量要小得多,一般全长仅150-200毫米,最长的也不过250毫米左右。其近似椭圆形的头部前端略呈三角形,眼睛分布于头部两侧上方并向外突出,圆柱状躯干两边各有肋沟12-13条,清晰可见,尾部则相当头与躯干的总长。其水生与陆生个体的肤色有所不同,陆地生活时成体为淡黄绿色,在水中则为褐色或黑褐色。雌性尾部较雄性略短。最有趣的是,其前指后趾呈不对称分布,指4趾5,即便在同类中亦为少见。目前,其分布区之狭小以及其数量之稀少,已经引起保护界的广泛注意。

新疆北鲵的物种研究

科学工作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等地均发现鲵的化石,说明在两亿多年前两栖类的全盛期,准噶尔盆地的广阔水域,鲵类很广泛地分布着。而有一批幸运者,随着天山的抬升上升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山脊处,恰好天山在这里有无数的泉水涌出,这为鲵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更加侥幸的是这泉水一流就是上亿年。中山大学的屈良鹄、新疆师范大学的王秀玲等人发表论文认为,新疆北鲵是一种有着近3亿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北鲵的DNA提取和分析表明,它与鱼类中总鳍亚纲的矛尾鱼同源性非常高,而矛尾鱼被认为是出现在4亿年前淡水中的古老鱼类,是两栖类的直接祖先。这表明,新疆北鲵和矛尾鱼的分歧年代并不久远,可能是继矛尾鱼之后最早爬上陆地的两栖类的代表。它从而也应该是陆上生命的直接或间接的祖先。三四亿年前的生命进化线索竟然变得如此清晰,这是怎样的神奇和不可思议。由于新疆北鲵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劣,饵料贫乏,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为的干扰和破坏,牲畜踩踏,违法捕捉,使新疆北鲵日趋濒危,数量急剧下降。据专家1989年9月6日考察,新疆北鲵约有600尾,种群密度为0.12,1990年7月考察时仅有约200尾。1993年考察时约有150尾,1996年考察时不足100尾,种群密度为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