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舒婷
舒婷诗选-始祖鸟从垣古俯瞰我们天空它无痕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鸣禽中它哑口众鸟只是复杂地模仿他单纯的沉默丑陋迟钝孤单屡遭强敌和饥寒毁灭于洪荒传奇于洪荒他倒下的姿势一片模糊因之渐渐明亮的是背景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用王冕似的名字将他铐在进化史上据说这是永生没有自传也不再感想赏析:没人见过始祖鸟。生物课上的始祖鸟模型是根据化石制成的,生物课老师、生物学家甚至考古学家也没见过一只鲜活的始祖鸟。诗人舒婷笔下的《始祖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鲜活的始祖鸟。一、一组始祖鸟的木板画:第一幅:凌空展翅图。画面的主体是始祖鸟的翅膀。诗人主要选用冷色调的“阴影”,将“丛林莽原”都置放在阴影中,连“背景”——天空的曙光都被他的翅膀遮住了。第二幅:走向永生图。这时,主画面是始祖鸟的倒下,画面一片模糊,像一幅低速快门的照相机拍摄的快速运动照。这时的背景有了“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但画面的主色调还是冷色调。第三幅:永生图。此时的始祖鸟成了一块化石,这化石可能暴露在地表,也可能深埋在地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生命最后的情景。这情景被历史、被地质演变凝固成了石头。此刻始祖鸟不会复活,也不会再衰老,因而也“不再感想”。这幅画与前2幅相承相续,依然以冷色调为主。但作者并没有详写第三幅画,因为他面对的正是这第三幅画——一幅画或一块化石。这三幅画都以冷色调为主,给人一种凝重、厚实的沉重感,如三幅连环式的木板画,让人感到冷峻、引人沉思。二、精雕细琢的刀刻。诗人对始祖鸟的描写,十分细致。有对始祖鸟一生的概括:“屡遭强敌和饥寒/毁灭于洪荒/传奇于洪荒”,精炼、准确;也有对始祖鸟一个细节的特写:“俯瞰”“哑口”“沉默”“丑陋、迟钝、孤单”“倒下”“一片模糊”,细致、传神。。三、对比手法的突出。诗人将始祖鸟与“众鸟”进行对比。“众鸟只是复杂的模仿/他单纯的沉默”中,诗人用“复杂”“单纯”将“众鸟”的肤浅无知、将始祖鸟的深沉、丰富突出展现出来。所以,这也是诗人的思想意图所在。对比手法的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色彩是褒扬而不是贬抑。四、第三人称、拟人化的运用。诗人以第三人称的手法,用“他”,将始祖鸟拟人化。而且用“俯瞰”“沉默”“迟钝”“孤单”“倒下”“自传”“感想”等一系列词语,将始祖鸟充分人格化。拟人化的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态度是肯定而不是否定。舒婷的诗中,多用第一人称的“我”,如《双桅船》;或用第二人称的“你”,如《寄杭城》。而更多的是我、你兼用,如《祖国啊,祖国》《致橡树》《赠》《秋夜送友》等。目的是为了突出诗的主体(第一主体“我”或第二主体“你”),达到倾诉式、对话式或书信式的抒情效果,拉近主体与客体或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距离。如果将《始祖鸟》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也能拉近诗的主体“我”与客体“始祖鸟”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既不符合全诗的格调、色调,也不适合展现一种深沉、丰富的内涵。应当说,诗人是用第三人称“他”,是特意为了拉开“始祖鸟”与诗人、与读者的时空距离、情感距离,突出始祖鸟的原始、原初、久远、深沉等特定的内涵。与《始祖鸟》类似,舒婷的《船》采用的也是第三人称。作者的《船》表面写船的搁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的搁浅生活。作者1972年以独生子女的原因照顾返城,但一直找不到工作,连民办教师的名额都争取不到。但作者不用“我”直接写自己,而日也不用“你”,却用“他”“他们”来写船。这有什么好?用诗歌评论家蓝棣之的话来说“在这里,舒婷较好的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应当说《始祖鸟》也是这样,采用第三人称“他”,正是诗人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的结果。避免了将生活的真实直叙于诗中,也避免了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喧泄出来,而且使诗的格调更凝重,更深沉,更丰富。第三人称手法的运用,表明作者对始祖鸟的情感方式是冷峻、深刻,而不是热烈、激昂。五、时空倒置。“从坦古,俯瞰我们”,采用的是时空倒置的手法。始祖鸟是化石,是垣古的一只始祖鸟;明明是现在的我们在俯瞰始祖鸟化石,诗人却写成始祖鸟“从坦古,俯瞰我们”。这里,作者将“现在”“垣古”两个时间颠倒,又将“俯瞰的我们”和“下面被俯瞰的始祖鸟”两个空间位置颠倒。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我们先看杜甫的《福州望月》“今夜6l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明是诗人自己在长安忆鹿洲的妻子儿女,却写成妻子儿女在鹿州忆长安的自己。采用空间倒置,将“我”对妻子儿女的思念隐在妻子儿女对“我”的思念之后。这是一种艺术的加工,使诗显得更含蓄更抒情更富想象力。不具备一定鉴赏能力的人还不一定读得出诗人“我”的思念之情。
始祖鸟起源于什么时期
始祖鸟是最早的鸟类,它们生活在距今大约1.5亿年前的史前时代,并且在许多方面已经显现出现在鸟的一些雏形。始祖鸟的全身长有羽毛,而且也已具有明显的叉骨,羽毛和叉骨是始祖鸟已具备飞行能力的最好证明。但它们的骨骼还比较脆弱,肌肉也不很发达,不能轻快飞翔。
始祖鸟化石
1861年,在德国最西南部的巴伐利亚省境内索伦霍芬小镇附近的一个海相沉积印板石石灰岩矿坑里,在深约20米的石灰岩内,工人采集到一块形态非常奇异的化石,从形体看它很像一条小恐龙。但是,在这块脊椎动物化石的前肢和尾巴的两侧,却保存有十分清楚的羽毛印痕。这块特殊的化石辗转送到英国自然博物馆。生物学家迈耶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宣布了他研究鉴定的结果。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并为之命名为印板始祖鸟,意思是从海相沉积的石类印板石内发现的原始鸟类。迈耶的信先后在德国的矿物、地质和古生物新年鉴上发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的发现给刚刚发表不久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无可辩驳的支持。
进化的价值
为什么始祖鸟化石发现的消息一发表就轰动世界,而且是进化理论毫无争议的证实呢?因为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世界生物是由低等逐渐向高等生物进化的。始祖鸟可以很清楚地帮助我们认识这一进化过程,也就是说由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的过程。从始祖鸟化石上可以看出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同时它已具有明显鸟类的性状。它与爬行动物构造相似的程度,竟达到若不是有很鲜明的羽毛印痕,人们必然会把它自然地归入到爬行类动物,尤其会认为是小型恐龙化石。无怪乎有人称它为“美丽的爬行动物”。这就是处于两类生物过渡阶段中间环节代表动物的性质,越是这样居于进化中间类型的动物,便越不容易区分,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越重要,意义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