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龙的外形有哪些
霸王龙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至6800万年以前,生活在北美洲,每只脚上只有3个爪子,走得很快,约每小时走30多千米,满嘴有50个锯形牙齿,每个牙齿有6寸多长,它们就是用这种巨牙捕食动物的,霸王龙喜欢吃的动物有鸭嘴恐龙、三角恐龙以及其他食草动物等。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一个新的霸王龙模型,该模型是由日本的一家公司制造的,长23英尺,高近14英尺,造价33万美元。这个模型可不是一般的模型,它与众不同,不仅能够活动,还能发出可怕的吼叫,这还不算什么,更奇的是它还发出气味。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所以它身上的气味应该很复杂,真的不太容易“复制”出它原有的气味。霸王龙的气味是由沼泽地的腥味、酸辣味以及泥土的气味混合而成的气味。
异特龙与霸王龙谁厉害
霸王龙更厉害。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异龙或跃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到13米。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至早提通阶,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再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嘴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动物,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颌来撞击猎物。
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所发现。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于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于个别的属。最著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fragilis)。异特龙在20世纪中长期被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桑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异特龙被认为是种主动攻击的大型掠食动物。根据蜥脚类恐龙骨头上的异特龙齿痕,以及与蜥脚类化石一起发现的零散异特龙牙齿来判断,异特龙可能以蜥脚类恐龙为猎食对象,或是搜寻它们的尸体为食。另外有明确证据显示异特龙曾经攻击过剑龙,例如一个异特龙的尾椎上有个部分痊愈的伤口,这个被刺穿伤口的形状符合剑龙的尾刺;另外,在一个剑龙的颈部骨板上有个U形的伤口,与异特龙的嘴部形状符合。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Paul)提出异特龙不可能以蜥脚类恐龙为食,除非采取群体方式猎食;因为异特龙的头部大小属中型、牙齿相对较小,体型也无法与同时代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相比。另一个可能则是异特龙以幼年蜥脚类恐龙为猎食对象,而不猎食完全成长的蜥脚类恐龙。1990年代与2000年代的研究可能解答了这个问题。罗伯特·巴克(RobertT.Bakker)将异特龙与一些生存于新生代肉食性哺乳类相比,发现类似的适应演化,例如:颌部肌肉的缩小、颈部肌肉的增大、以及将颌部左右撑开的能力。虽然异特龙的牙齿并非如这些哺乳类呈刀刃状,巴克提出了另一种异特龙的攻击方式:上颌的短牙齿会形成类似锯子的小型锯齿表面,可切入猎物肉体。这种型态的颌部可使异特龙采取撕咬方式攻击大型猎物,消耗猎物的体力。
埃米莉·雷菲尔德(EmilyJ.Rayfield)等人使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异特龙的头颅骨,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根据其中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异特龙的头颅骨非常强壮,但咬合力相当小。异特龙的咬合力只有805到2,148N,少于短吻鳄(13,000N)、狮子(4,167N)、美洲豹(2,168N),原因是它们咬合时只使用到颌部的肌肉,然而它们的头颅可承受约55,000牛顿来自于齿列的垂直压强。这个研究也提出异特龙使用头部来撞击猎物,并张开大口、撕咬猎物,而不用撑开头部的骨头。这个研究认为异特龙的头部结构允许它们采取不同的猎食模式来攻击不同的猎物:它们的头部较轻型,可攻击较小、较灵活的鸟脚类恐龙;但头部有足够的强度承受撞击,可允取它们采取伏击方式攻击较大型的剑龙科与蜥脚类恐龙。其他的科学家则对这个研究表示异议,他们认为现存生物中没有采取撞击方式猎食的动物,并提出异特龙的头部有足够的强度,应可承受猎物挣扎的力量。雷菲尔德等人对异议提出回应,他们承认现存生物中没有类似异特龙的动物,但异特龙的齿列适合这种攻击方式,而它们的头部结构可保护上颌、减低承受力量。另一种可能则是,兽脚类恐龙(例如异特龙)不必费力将猎物杀死,而是从活生的蜥脚类恐龙身上咬下足够的肉块,肉块的大小只需维持猎食动物生存即可。这种猎食方式也使猎物有机会痊愈,而猎食者也可能以类似的方式再度猎食。另外,鸟脚类恐龙是当地最常见的猎物,因此异特龙可能采偷袭方式猎食鸟脚类恐龙,使用前肢抓住猎物,并咬断猎物喉咙的气管,类似今日的大型猫科动物。异特龙的前肢强壮,能够抓紧猎物,所以这个猎食方式是可能成立的。
其他影响进食方式的因素包含:眼睛、前肢、以及后肢。异特龙的头部形状将立体视觉限制在20°的范围内,略小于现代鳄鱼。如同鳄鱼,这个范围已足够异特龙判断猎物的距离与攻击时机。相较于其他兽脚类恐龙,异特龙的前肢适合抓住一定距离的猎物,还有将猎物拉近;而指爪的构造显示它们可用来勾取物体。经估计,异特龙的最高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30到55公里。
暴龙属(属名:Tyrannosaurus)是属于暴龙科的巨型兽脚类恐龙,该属目前仅有一个有效种,即暴龙(学名:Tyrannosaurusrex。又名霸王龙或君王暴龙,亦有直接音译为雷克斯暴龙者),其身长估计可达13米,臀部高度约4米,体重约6.8公吨。咬合力将近6公吨,相当于一只大象的重量。其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是个独立的拉腊米迪亚大陆。暴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约6700万年到650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
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bataar)是暴龙属的第二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除此之外,过去有许多暴龙科的种被归类于暴龙属,但目前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目前已有超过30个雷克斯暴龙的标本被确认,包含几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龙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学家们有足够的资料研究暴龙生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生长模式与生物力学。有些研究人员还在标本上发现了软组织与蛋白质。但暴龙的食性、生理机能以及移动速度仍在争论中。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借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和巨大的身体,暴龙的前肢非常小,但有研究发现却十分强壮。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也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被认为是种掠食动物,以大型食草恐龙为食,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积极的食腐动物。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更大,暴龙仍在巨型肉食恐龙名单之列,亦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动物之一,拥有肉食恐龙中最大的咬合力。
早在1917年,劳伦斯·赖博研究蛇发女怪龙的一个状态良好的骨骸时,根据蛇发女怪龙的牙齿很少磨损的状况,提出蛇发女怪龙是种食腐动物,而其近亲暴龙也是。这个观点很快就遭到推翻,因为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可以无限替换。自从暴龙被发现以来,绝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它们是种掠食动物;但是像许多现代大型掠食动物一样,在猎物缺乏的时候,它们也可能会采取食腐方式或向其他掠食动物抢夺食物。
著名的鸭嘴龙类专家杰克·霍纳(JackHorner)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不是主动的猎食动物,是食腐派的主要倡导者。霍纳主要在他的书籍中谈论这个看法,他只在一次官方的科学会议中提及这个假设。霍纳根据以下特征提出这个假设:
与其他掠食动物相比,暴龙类的前肢异常细小,完全不能在猎食过程中,抓住并固定猎物。
相对于它们的脑部,暴龙类具有大比例的嗅球(Olfactorybulbs)与嗅觉神经,这显示暴龙类具有高度发展的嗅觉器官,可能用来闻出远距离的尸体气味,类似现代的秃鹰。近年有科学家研究21种恐龙的脑部结构,发现暴龙的嗅觉器官是其中最发达的一种。掠食派的主张者认为,现代的食腐鸟类(例如秃鹰)都是大型飞行鸟类,它们使用敏感的器官搜寻尸体,并以节省力气的方式滑翔,以搜索大面积的土地。格拉斯哥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生物繁盛的生态系统,例如塞伦盖提国家公园,可提供大型兽脚类食腐动物足够的尸体来源;但依这种方式,这些兽脚类食腐动物必须是冷血动物,这样从尸体取得的卡路里才能多于日常消耗量。另一个问题则是,类似塞伦盖提国家公园的现代生态系统并没有大型陆栖食腐动物,因为食腐的飞行鸟类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搜索食物,而兽脚类食腐动物并不会遇到飞行食腐鸟类的竞争。
暴龙类的牙齿可用来压碎骨头,使它们可以从尸体咬下包含骨髓在内的大量食物,骨髓通常是动物身上最不营养的部分。凯伦·钦(KarenChin)与其同事在一些粪化石中发现了骨头的碎片,而这些粪化石可能是由暴龙类动物所留下,但她们也指出,暴龙类的牙齿无法像土狼一样啃咬、咬碎骨头。
某些暴龙的猎物能够快速移动,而暴龙只能行走而非奔跑,更显示暴龙是食腐动物。另一方面,近年研究认为暴龙的速度虽然比现代大型陆栖掠食动物缓慢很多,但足以追上同时代大型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暴龙也可能采用伏击的方式来捕食鸭嘴龙类和角龙类。
有些其他的证据则显示暴龙具有猎食的行为。在2006年,肯特·史蒂文斯(K.A.Stevens)指出暴龙的眼睛朝向前方,使它们具有双眼视觉,略优于现代的鹰。他也指出随着暴龙类的演化,它们的双眼视觉能力更好。若暴龙类是食腐动物,很难解释双眼视觉如何经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因为食腐动物并不需要立体视觉与深度知觉。很多食肉动物都具有着双目视觉,最典型的就是当代的食肉目哺乳动物。此外,在现代动物中,立体视觉主要出现在掠食动物身上;灵长类则是个例外,因为它们需要良好视力才能在树枝间行动、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