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龙属如何归类
历年来有几个种曾被分类在南极龙属下,包括巨大南极龙、北方南极龙、巴西南极龙以及其他模式种,但大都是错误分类在此属中的。
巨大南极龙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的巨大体型。这个种的化石非常的少,而有些学者认为它其实是疑名。这些骨头中最著名的是两块巨大的股骨,约有2.35米长,是已知的蜥脚下目中最大的之一。由此推断,它的体重达69公吨,比重73公吨的阿根廷龙小。由于只有少数资料,而属于的化石也还不确定,所以这个种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属于南极龙属。
于1933年,另一个从印度发现的种亦被描述,称为北方南极龙。这个种并没有保存什么解剖学资料,但肯定是不属于南极龙。在1994年它被更名为耆那龙。
由两块肢骨碎片及部分脊椎组成的巴西南极龙,是在巴西的包鲁地层被发现并于1971年被描述的。
什么是模式种?
模式种是生物分类学上的一个名词,即被首次发现,且被描述并发表的物种。是用来代表一个属或属以下分类群的物种,严格来说,模式种一词只用于动物分类学上。在植物分类学中,包括属与种在内,皆是由标本或绘图来做代表,称为模式标本,“模式种”在植物分类上,则是一个非正式的称呼。
体长最长的恐龙是什么龙
体长最长的恐龙为蜥脚类恐龙(蜥脚下目)。
蜥脚下目的最明显特征是它们的体型。即使是侏儒型的蜥脚类恐龙(身长可能达5到6米),也是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之一。
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外形并没有其他恐龙多样化,原因可能是体型限制,但它们仍拥有许多种类。有些蜥脚类恐龙拥有极长的尾巴,例如梁龙科,它们可能将尾巴当作鞭子般挥打,末端可产生音爆。超龙可能是最长的恐龙,身长可达40米。
蜥脚类恐龙首次出现于晚三叠纪,它们当时的外表类似原蜥脚下目恐龙。到了侏罗纪晚期(1亿5000万年前),蜥脚类恐龙的分布广泛,尤其是梁龙科与腕龙科。
只有泰坦巨龙类存活到白垩纪晚期,但它们几乎分布于全球。然而,泰坦巨龙类与其他非鸟类的恐龙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了。除了南极洲以外,蜥脚下目的化石在各大陆都有发现。
扩展资料
蜥脚下目类的恐龙拥有较多的“恐龙之最”。
其他蜥脚类恐龙,例如腕龙科,拥有高肩膀与极长颈部,使它们的身高非常高。波塞东龙可能是最高的恐龙,身高可达18米。而原本的颈部最长恐龙为马门溪龙,身长有22到26米。而目前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身高只有4.8到5.5米。
其他体型特别大的蜥脚类恐龙包含:阿根廷龙的体重为80到100公吨之间,可能是最重的恐龙;潮汐龙、安第斯龙、南极龙、银龙等大型恐龙的体型接近阿根廷龙。有些泰坦巨龙类可能更重,如巨体龙的体重可能为175到220公吨之间。而目前最大的陆地动物为非洲象,体重不超过10公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蜥脚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