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还能不能吃了很多人都吃过蕨菜,不吃为好很多人都说蕨菜致癌,并不意味着吃了蕨菜就一定会得癌症,哪怕不吃蕨菜,还能吃蕨菜和蕨根粉吗,人吃的蕨菜只是幼嫩的芽——会不会它就无害呢,蕨菜还能吃吗,20世纪60年代更有研究发现蕨还会导致癌症。
山上的蕨菜致癌
每到春天,就会有许多山野蔬莱上市。许多人相信这些“纯天然”的野菜不仅“安全无害”,还有种种“特别”的营养。不过,这只是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广受追逐的蕨菜,就是一个很让人惊讶的例子。
蕨菜和蕨根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被人类食用或者当作家畜饲料。一百多年前,人们注意到这种植物能够造成牛的中毒。大量食用蕨——蕨菜是它的嫩芽——的牛,最快的会在几周之后死亡。而吃得不那么多的,骨髓功能逐渐丧失,从而导致白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以及急性大出血等等症状。而吃蕨的羊则会逐渐失明。20世纪60年代更有研究发现蕨还会导致癌症。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很大的兴趣,许多研究拿着蕨菜折腾老鼠等各种动物,证实了蕨这种植物确实能够导致动物的癌变。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中部山区调查过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科学家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胃癌发生率一直很高。1 990年进行过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幼年时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类似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做过一些,结果也基本一致。
“纯天然”的野菜居然能够致癌?这太挑战人们的心理极限了。而蕨,又是第一个,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致癌的食用植物。于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想搞清楚其中有什么东西在致癌。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许多人的尝试都遭到了失败。看起来,这种致癌的物质很不稳定,难以被分离出来,而致癌作用的确证也不是那么容易。80年代初,一位日本科学家才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被称为“原蕨苷”的物质。从那以后,许多人对这个东西进行了许多测试,发现用它来喂动物可以出现前面所说的那些症状。而生化实验发现它还可以跟氨基酸反应,也可以破坏遗传物质DNA。也就是说,它的毒性比想象的还要强。最糟糕的是,它可以从母牛的食物转移到牛奶中,也能够分散到水和土壤里。如果母牛吃蕨的话,小牛即使只吃牛奶也会出现蕨中毒的症状。这可能也就解释了:蕨生长旺盛地区的人,哪怕不吃蕨菜,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依然要高得多。不过,人们对“野生蔬菜”、 “天然食品”的溺爱,使得原蕨苷虽然被“捉拿归案”了,人们还是很难接受“蕨菜致癌”的事实。比如,人吃的蕨菜只是幼嫩的芽——会不会它就无害呢?或者,人们吃蕨菜的时候要进行加工烹饪,会不会破坏了毒素呢?
因为原蕨苷被分离了出来,以上的两个问题就很好验证。科学实验发现,原蕨苷在蕨的各部分中都有,而人吃的蕨菜——蕨的幼嫩部分中含量更高!不过,让人稍微心安的是,新鲜的蕨菜又苦又涩,除了个别无限追求“原汁原味”、“纯天然”的人,人们一般要把新鲜蕨菜用草木灰或者碱水处理。而这样的处理,会大大降低原蕨苷的含量。而牛奶,一般也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这也会大大降低原蕨苷的毒性。
不过,这样的处理只是降低,而不是消除。对于人类来说,偶尔吃一些经过处理的蕨菜,大致不会像牛那样破坏骨髓,或者像羊一样失明。但是,如果长期经常性地吃,其危害就能够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那些大量使用蕨菜的地区,食道癌或者胃癌的发生率会更高的合理解释。
总的来说, “蕨菜致癌”这个结论有相当坚实的科学证据支持。只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研究结果只是出现在学术刊物上,人们从感情上也很难接受。而某些宣传“野生蔬菜”的人,热衷于把“纯天然”和“营养”、“安全”等同起来,却对这些不符合他们想法的研究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还宣称“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蕨菜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而支持这一宣称的两项研究,一项只是原蕨苷对某种特定癌细胞的生长显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另一项则是样本量很小的研究,说是吃少量蕨菜(每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吃一次)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在学术领域,这样的研究最多能提供一些猜想,完全不能用来证明“蕨菜能够抗癌”。
结论:野菜未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少吃为妙,不吃为好
很多人都说蕨菜致癌,蕨菜还能不能吃了
很多人都吃过蕨菜,用蕨菜的根磨成粉,还能制成蕨根粑等食品。蕨根粉,口感清爽,深受大家喜爱,拌蕨根粉也是饭店里的招牌菜之一。
有人说蕨根粉是一种天然野生植物,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消脂降压等功效。但最近不少朋友问我,说在央视上看到报道说蕨菜致癌,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无利。
蕨菜到底是天然的健康食品,还是致癌食物?到底哪个才是真相?还能吃蕨菜和蕨根粉吗?
天然的蕨菜更健康?
有些人说蕨菜是天然植物,含有多种天然植物成分,有清热解毒等保健功效,非常有利人体健康。
蕨菜的确是一种天然的野菜,许多地方把它的嫩芽当作蔬菜,也从根中提取淀粉。但是,蕨菜的营养价值其实并没有传统认为的那么好,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保健作用。
实际上,蕨菜并非无可替代。作为一种植物性食物,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很多蔬菜都可以替代它对我们的营养作用,比如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蕨菜中也存在天然的毒性物质,并且可能引发癌症,吃蕨菜制品还是要谨慎。
蕨菜真的致癌吗?
事实上,蕨菜的确具有致癌性。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就有研究发现,在蕨菜生长繁茂的牧场上养殖的牛,它们慢性血尿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后来逐渐发现蕨菜会导致牛、老鼠等动物癌症,蕨菜的致癌风险才被人们关注。
蕨菜为什么致癌?直到1983年日本科学家找到答案:蕨菜中有一种叫做“原蕨苷”的天然毒素,它有很强的致癌性。在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中,科学家也发现,喜欢吃蕨菜与胃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有关联。基于这样的结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蕨菜归为2B类致癌物,与氯仿、敌敌畏、硝基苯等物质归在一起。即有明确证据显示蕨菜会使动物致癌,但人群证据还并不充分。
蕨菜还能吃吗?
看到这里,很多人特别揪心:美味的蕨菜和蕨根粉还能吃吗?
其实,2B类致癌物只是说致癌证据的强度,并不意味着吃了蕨菜就一定会得癌症。你每天都会晒太阳吧,在北京的朋友还吸了不少雾霾吧,朋友聚餐是不是还要喝点酒?阳光中的紫外线、大气污染、酒精饮料,这几种可都是1类致癌物呢,这些我们都不怕,干吗这么怕蕨菜呢?
好消息是,经过处理的蕨菜,其中所含的原蕨苷也会大量减少,也变得安全多了。比如,蕨的嫩叶部位在经过浸泡漂焯、蒸煮煎炒后,原蕨苷的含量也会大大减少,少的一半,多的能到90%。而且,蕨菜中不同部位的原蕨苷含量也有很大差异,蕨的幼嫩叶部的原蕨苷含量大约是根部的10倍。如果你实在担心,少吃点蕨菜叶子也会放心不少。
而蕨根粉是从野生蕨菜的根里提炼出来的淀粉。所以,蕨根粉的风险小于鲜蕨菜,处理得当的蕨菜也不一定有很大风险。
而且,实际生活中癌症是否真正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经年累月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致癌物的作用外,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都对癌症是否发生产生影响。
《科学》杂志还有文章认为,三分之二的肿瘤都是由于运气不好,即基因所致呢。
比如,有些人吸烟不太多而早早死于肺癌,而有些老烟枪七八十岁了还好好地活着,这其实就是癌症发生原因多样化和复杂性的体现。所以,偶尔吃点蕨根粉倒也不用太担心。
吃多少才是安全的?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又会如释重负,打算狂吃几盘蕨菜、蕨根粉压压惊。别,你可别太早得意!虽然癌症很大一部分跟基因有关,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忘记致癌物的致癌强度离不开摄入剂量。就算蕨菜只是2B级致癌物,长期大量地吃,既营养不均衡,还是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的。那么,吃多少才是比较合理、安全呢?
有人还是希望有给出一个明确的量,这样比较好操作。不过,蕨菜的致癌性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安全剂量”,科学家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大众来说,我们只能说:为了降低癌症的风险,建议还是尽量少吃蕨菜。
当然,口腹之欲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如果实在喜欢蕨菜、蕨根粉的美味,尝尝也无妨。但如果你本来就不喜欢蕨菜,也没必要特意去品尝个新奇了,更不要因为盲目相信蕨菜的保健功能而大吃特吃。
总的来说,蕨菜不像大家所以为的是纯天然的野生食品、无毒无公害,也没有什么神奇的保健功效。大家更需要注意的是,蕨菜是一种有潜在致癌作用的非健康食品。作为普通大众,咱们还是尽量少吃蕨菜和蕨菜类食品为好。如果要吃,也要尽量控制食量, 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