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龙的颈盾有哪些作用?矮脚角龙的介绍

admin|
163

原角龙的颈盾有哪些作用

原角龙可以说是最为人们了解的恐龙之一,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向我们揭示了原角龙的生活。由于原角龙还与在北美洲发现的角龙有着许多的共同特征,所以古生物学家认为北美洲的角龙是由生活在亚洲的原角龙进化而来的。

原角龙的长相

他们发现的小型角龙被认为是“最早有角的动物”,因而起名为“原角龙”。原角龙全身长2米,体重200千克左右。这种恐龙跟盛行在白垩纪早期的鹦鹉嘴龙很相似,喙嘴像鹦鹉的一样。它是从两脚步行的鸟臀类进化而来的,根据是它的前肢和后脚的长度不一样,前肢特别短。

原角龙的颈盾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原角龙颈盾的解剖发现,这种骨质褶连接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使从头骨后部到下颌上的强大的肌肉组织附着其上,这组肌肉叫作颞肌,能带动上下颌完成咬噬和咀嚼作用,因此,原角龙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角龙类恐龙,都可能具有比其他草食性恐龙强大得多的咀嚼能力,此外,原角龙的颈盾还可以作为支配头部运动的颈部肌肉的附着点,这部分肌肉位于颈盾之后,当然,颈盾的存在也保护了致命的颈免受肉食性恐龙的进攻,因此它也是一种保护器官。

原角龙的生活环境

原角龙居住气候干燥,环境恶劣的沙丘地区,这些地区的植物叶子坚韧耐旱,为此原角龙进化出了大而有力的颌部和尖锐的喙部为适应生活,它也许会成群地生活在一起,雄性原角龙之间会进行撞头争斗,胜利者就成为了群体的头领。为了繁殖下一代,雌性原角龙在沙中产卵,使卵排成几个同心圆圈的形状,很像现代的龟类下蛋那样,然后再用沙盖着,借太阳的热量孵化。

原角龙的巢穴

大约60年前,美国的安东里斯博士率领的化石考察队成功地从蒙古的戈壁沙漠的火焰山崖找到许多小型角龙的骨骼和蛋的化石。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原角龙蛋巢的附近发现了一种被打破头的另一种恐龙化石,给它取名为“窃蛋龙”。窃蛋龙全身长2米左右,跟两脚行走的蜥脚类的善于奔跑的鸵鸟同类。窃蛋龙,顾名思议,就是“喜欢吃角龙蛋”。从发掘现场的情况来看,窃蛋龙一定是在偷蛋的时候原角龙的父母发现后,被其尖利的喙嘴咬伤头部,最后因伤势过重而死亡的。实际上窃蛋龙的下巴似钳子一样硬实,足以撞破大恐龙蛋而偷食之。

原角龙的成长

那里有人认为,原角龙在贝林格海峡与大陆接邻的时候,就是经过这里过渡到新大陆美洲的。到那里不久,躯体逐渐变大,从而诞生了三角龙及其他各种角龙。果真如此的话,“原角龙”一名就名副其实了。由于原角龙的一系列代表其从出生到成年各个生长阶段的个体化石的发现数量很多,所以原角龙的各个发育阶段都得到了详细的研究,雄性原角龙和雌性原角龙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它们的颈盾和口鼻部上,在幼年时期,雄性和雌性原角龙的颈盾和口鼻部长得基本相同,看不出任何差别,等到成年时期,雄性原角龙的口鼻部比较厚实,颈盾比较宽,还拥有比较大型的颊骨;而雌性原角龙的颈盾则相对比较窄,口鼻部也较小。

恐龙名片

名称:原角龙,时期:白垩纪晚期,外形:长1.8米、重180千克,属目:角龙类,分布:亚洲:中国,蒙古。

矮脚角龙的介绍

矮脚角龙(学名Breviceratops),又名雏角龙,意为“有短角的面孔”,是角龙科下的一属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蒙古。它是原角龙的近亲。其化石原先是由Maryanska及Osmolska于1975年所发现、命名,并归类为原角龙的一个种,但于1990年由Kurzanov建立为另一个新属。模式种是柯氏矮脚角龙(Breviceratopskozlowsk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