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的营养价值禁忌?河蚌有什么

admin|
156

河蚌的营养价值禁忌

河蚌是一种软体动物,也称河歪、蚌壳、歪儿等,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泥沙中。像小编这样从农村出来的几乎没人没见过这东西。记忆中小时候河里到处都有,从来不吃,听大人们说蚌肉里有很多寄生虫,所以感觉很恐怖,但用河蚌肉喂鸭子倒是常做的事。其实河蚌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是一道上好的美味和难得的药材。100克河蚌肉中,含蛋白质10.9克、钙248毫克、铁26.6毫克、锌6.23毫克、磷305毫克、维生素A243微克、硒20.24微克、胡萝卜素2.3微克。常食有健脑益智、滋阴平肝、明目固齿之功效。有关资料显示,河蚌肉还能去除乙醇毒性,清热滋阴,提高人体免疫力,是中医学中一记重要药材。小时候父亲把抓回来的河蚌经过处理,放在水缸里净化水质,其中的道理不得而知。长大后才知道河蚌是上等美味,烹食后汤汁醇厚,鲜美芳香。很多人都知道河蚌肉极不容易煮烂,主要是蚌肉中斧足及其边缘肉质结构的原因,越是受热越容易发硬,所以在烹饪前得用木棍反复敲打斧足边缘,使其肉质松散结构改变,才容易煮烂食用。河蚌买来后要用清水养两、三天,待其吐净泥沙再烹用。新鲜的河蚌壳盖紧闭,用手不易打开,主要是壳内吸合肌(简称蚌柱)的原因。闭合肌是河蚌打开和闭合的开关,一旦关闭,想徒手打开极其困难,如果用手能打开,就说明是死河蚌,打开会有一股腥臭味,且肉质灰暗,细菌已经繁殖,决不能食用。鲜活的河蚌取肉时,左手应紧握蚌体,右手持小刀由河蚌出水口处紧贴一侧的内壳壁慢慢刺入体内,刺入深度约为三分之一,然后用力刮短河蚌的吸壳肌,才能打开蚌体,当然也可用热水煮,会自然开。河蚌的剔肉也是关键一环,打开后要先摘除灰黄色的腮和背后的泥肠,往往肠子里的泥沙不易清除干净,得用剪刀把肠子剪开,然后反复用清水冲洗,也可用盐揉搓,再清除粘液后,即可烹用。下面介绍一个砂锅腊肉炖河蚌做法:河蚌2000克,腊肉150克。辅料冬笋50克,香菇30克,料酒25克,白胡椒粉5克,姜、葱、盐各3克。1,新鲜河蚌肉洗净切块备用,姜切片葱切段,冬笋去皮切片,香菇去蒂切片。2,将腊肉用清水浸泡洗净,切成3cm*1cm条块。3,将蚌肉用木棍敲松洗净,冷水下锅煮开,至汤成白色时,捞出蚌肉备用。4砂锅放入煮好汤汁,然后放入腊肉和蚌肉,旺火烧开,去浮沫,转小火,下葱、姜料酒。4炖至八成熟时,下冬笋、香菇片、盐,炖烂后捞出姜葱,撒上白胡椒粉。上桌前揭盖,切记千万别放味精,因蚌本身富含鲜味,放味精会反味。友情提醒,河蚌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五价砷化合物,与大量的维C结合会形成微量砒霜,因此尽量避免与啤酒、富含维C的水果同时食用。又想起那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来,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很多,但愿人人都是渔翁,但最好不在别人相争中去得利,想想大家都是赢家,这世界会多好!

河蚌有什么

河蚌Anodont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蚌目珠蚌科无齿蚌亚科无齿蚌属贝类的通称。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河蚌外形呈椭圆形和卵圆形。壳质薄,易碎。两壳膨胀,后背部有时具后翼。壳顶宽大,略隆起,位于背缘中部或前端。壳面光滑,具同心圆的生长线或从壳顶到腹缘的绿色放射线。胶合部窄,无齿。斧足发达。雌雄异体。卵在春季受精,约2个月可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卵若在秋季受精,胚体在母体内越冬,次年春季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钩介幼虫排出体外后,均需寄生在鱼体上,待发育成幼蚌后脱离鱼体,沉入水底,营自由生活。肉可食,亦为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家畜、家禽的饲料。有的种类可用做淡水育珠。中国习见种背角无齿蚌(A.woodianawoodiana)壳长可达200毫米,外形呈角突卵圆形,两壳膨胀,后背缘后部有翼,后背部有3条自壳顶发出的肋脉,最下条肋脉位于贝壳中线上。多栖息于淤泥底、水流缓慢和静水的水域,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内。雌雄异体。在江苏3月份性腺成熟,成熟卵在雌体外鳃中受精发育,约在4~5月钩介幼虫发育成熟排出体外,寄生于鱼体,待发育成幼蚌后,沉落水底生活。为淡水育珠蚌,但产珠质量次。肉供食用。贝壳为中药药材。外部形态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线弧形,背线平直。绞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线明显。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外套膜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足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肌肉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消化系统口位前闭完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脏,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河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呼吸器官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各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外瓣鳃短于内瓣鳃。每个辩鳃由内外二鳃小瓣(lamellae)构成,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成“U”形,背缘为鳃上腔(suprabranchialchamber)。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Branchialfilament)构成,表面有纤毛,各鳃丝间有横的丝间隔(interfilamentajunction)相连,上有小孔称鳃孔(ostrium)。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interlamellarjunction),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称为水管(watertube)。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几个质棍(Chitinousrod)。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孔到鳃腔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时经蚌体内的水可达40L、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鳃尚可辅助摄食。外瓣鳃的鳃腔又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直至钩介幼虫形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心脏位脏团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心室向前向后各伸出一条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aorta)沿肠的背侧前行,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伸问后方,以后各分支成小动脉(artery)至套膜及身体各部。最后汇集于血窦(外套窦、足窦、中央窦等〕,入静脉,经肾静脉入肾,排除代谢产物,再经入鳃静脉入鳃,进行氧碳交换,经出鳃静脉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入心耳,即外套循环。无齿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无色,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_一般软体动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过3mg。血液中含变形虫状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变形虫状细胞聚集,其伪足部分互相结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无纤维蛋白原)。排泄器官蚌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又称鲍雅诺氏器(organofBojanus);还有围心腔腺,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sorgan)。肾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形。前者在下,肾口开于围心腔;后者在上,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围心腔腺位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各组织间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神经系统无齿蚌具有3对神经节。前闭壳肌下方,食道两侧为一对脑神经节,很小,实为脑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合并形成,可称为脑侧神经节。在足的前缘靠上部埋在足内的为一对长形的足神经节,二者结合在一起。脏神经节一对,已愈合,呈蝶状,位后闭壳肌的腹侧的上皮下面,较大。脑、足、脏3对神经节之间有神经连索相连接,脑脏神经连索较长,明显。蚌的感官不发达,位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身体的平衡。脏神经节上面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唇片及水管周围有感觉细胞的分布。生殖系统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通,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繁殖和个体发育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渡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观察背角无齿蚌的早期胚胎细胞,确定其染色体2n=38或2n=37(第19号染色体为单个),二者的差异不明,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马庆福等1987)。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幼虫具双壳。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幼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淡水中螃皱鱼(Rhodaus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钩介幼虫有机会接触旁皮鱼,可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巾,形成囊状。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一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