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是什么?鹿柴还是鹿柴

admin|
191

鹿茸是什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称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全世界的鹿约有4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19种。梅花鹿、马鹿是我国主要的茸用鹿。梅花鹿主产于吉林、辽宁;马鹿主产于黑龙江、吉林、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区。东北梅花鹿采收的叫"花鹿茸",质量最优;东北马鹿采收的叫"东马茸",品质较优;西北所产的叫"西马茸",品质较次。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梅花鹿、马鹿在生下后8-10月龄的雄性小鹿,额部开始突起,形成长茸基础,2足岁以后,鹿茸分岔,鹿茸以3-6年所生的为佳。鹿茸是名贵药材。鹿茸中合有磷脂、糖脂、胶脂、激素、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质及钙、磷、镁、钠等成分,其中氨基酸成分占总成分的一半以上。鹿茸性温而不燥,具有振奋和提高机体功能,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较好的强身作用。具体其他分类鹿茸特性见:如何识别真假鹿茸鹿茸是雄性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干燥幼角。是大补肾精气血之贵重中药。真鹿茸体轻,质硬而脆,气微腥,味咸。通常有一或两个分枝,外皮红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或棕黄色细茸毛,皮茸紧贴,不易剥离。鹿茸以粗壮、挺圆,顶端丰满,毛细柔软,色红黄,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鹿茸片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外皮红棕色。鹿茸以体轻,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者为佳。假鹿茸则是用动物毛皮包裹动物骨胶等仿造的。假鹿茸片也类似圆形,但厚薄不均,直径1.5-3.5厘米,外皮呈灰褐色,毛短。切断面棕紫色,无蜂窝状细孔,偶有圆点。外毛皮可剥离。另外,假鹿茸体重,质坚韧,不易切断,气淡,能溶于水,溶液呈混浊状。鹿茸的食用方法据我国药典记载,梅花鹿和马鹿茸均可入药。鹿茸作为医疗保健品,具有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之功效。鹿茸的主要消费市场有中国(港、澳、台湾)、韩国、泰国及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人们对鹿茸的用法了解的不多,现介绍几个国家的鹿茸食用方法。1中国原支鹿茸简易泡制先将鹿茸的茸毛用刀或玻璃刮掉,再用火慢慢烧燎,边燎边刮,最后用清水刷洗茸皮至干净,除去锯口处封口时的结痴,然后把50°(v/v)以上的白酒灌入其中,用毛巾或湿布把整个茸裹严放置一夜,次日鹿茸变软后,用刀具横切,茸片切的越薄越好,摆放在纸上,晾干后防潮湿,保管备用。食法1在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取茸片5g(上、中、下段搭配)、红枣1枚、生姜1片、米酒少许装入有益的杯中,加半杯水,盖严盖后置锅内隔水炖蒸。锅水沸腾后改用文火炖2~3小时,便可用之(初食者有口干、眼红、心跳加速等反应时,应停止食用,这是虚不受补。无症状者,每隔一日食一次,用量逐渐加至10g;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食用时应遵医嘱)。食法2在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取茸片25~30g,与鸡(鸭、鹅、鸽、猪瘦肉)、枣或其它佐料置在电煲或沙锅内炖3~5小时,之后食用,用不完保存好分次用之。食法3在台湾,把鲜茸洗净切片,泡入50°(v/v)以上的500ml白酒中,浸泡二周后,每日服10~25ml,3次/日饮酒服用。食法4在东北,人们喜欢将鹿茸10g、人参10g、枸杞15g、五味子10g等中草药配伍泡入50°(v/v)以上的500ml白酒中,服用;或粉成末状食用;或粉成末与其它中草药配伍装成胶囊后服用;或切片含化嚼食服用(如年轻而无阳虚者服用本品,可能引起全身燥热、鼻出血、口干唇裂等副作用,年轻朋友需根据自身情况慎用)。

鹿柴还是鹿柴

鹿柴拼音:lùzhài

[释义]1、地名。2.篱落。比喻隐居之处。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鉴赏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