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描述对象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代表作品
【唐】虞世南《咏蝉》
【元】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宋】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清】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唐】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其五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骆宾王 《咏鹅》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主要特点
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
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
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描写咏物的诗句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郑板桥的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