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周易折中》、《礼记》、《春秋》、《尔雅》、《说文》等,谁是清代骈文大家当时代发展到清代,清代骈文理论的发展还表现为骈文选本的大量出现,读《三字经》、《小学集解》、《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字文》、《百家姓》等,读《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等,不仅出现了骈文八大家,读《诗义折中》、《书经图说》等,但基本为三个阶段:六至十六岁。
古人从小到大读书顺序是什么
古人从小到大读书顺序:
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从六至八岁,读《三字经》、《小学集解》、《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字文》、《百家姓》等。
八岁,教以礼让,示以廉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孔子家语》、《孝经》等。八岁即开始练小楷、行书。
九岁,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读《诗义折中》、《书经图说》等。
十岁,离开家庭,住宿在外,向老师学习“书计”(文字)、“幼仪”(奉侍长者的礼仪),以及有关礼的篇章和日常应对的辞令,并开始学对对子与缀句,进而诗赋。
十三岁,开始学习音乐、练习《勺》的舞蹈(文舞),从十三岁到十五岁,读《诗经》、《周易折中》、《礼记》、《春秋》、《尔雅》、《说文》等。
从十五岁到二十岁,读《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等。
二十岁及以后,《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时举行男子成年礼,即“加冠礼”,表明男子已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基础,能够独立面对社会。自二十岁以后,读《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资治通鉴》、《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史论》等。
古代读书的一些阶段
十三经之一的《礼记·内则》对古代人各年龄段的读书顺序予以了阐释,《三字经》也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等。
经过科考,历朝历代规定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为三个阶段:六至十六岁,为“十年诵读”阶段,背诵理解基础经典;十六至二十六岁,为“十年讲贯”阶段,读诵研究、思考发挥;二十六至三十六岁,为“十年涉猎”阶段,广览群书、锤炼能力,总为“三十年大成”。
谁是清代骈文大家
当时代发展到清代,文学成为了一个总结时期,很多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清代的骈文,不仅出现了骈文八大家,而且骈文理论也日趋成熟,出现了诸如孙梅《四六丛话》这样的理论专著。
把这一阶段称为形成期,其原因也正在于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系统完备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出现了“骈文”这一概念。
宋代四六话的出现,将李商隐所谓的“四六”当作一种真正的文体来看待,此后,四六即成了骈文的一个名称,清代也延续了这一称谓。陈维崧《四六金针》是清代较早出现的骈文理论著作,这是一部探讨骈文作法的理论著作,作者将四六作法分为“唐人四六之故规”与“宋人四六之新规”,并对所谓的“约事”、“分章”、“明意”、“属辞”和“熟”、“剪”、“截”、“融”、“化”、“串”进行了叙述,同时,对唐宋作家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类,而且还对各种骈文文体的作法进行描述。
清代骈文理论的发展还表现为骈文选本的大量出现,如李兆洛《骈体文钞》、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王先谦《骈文类篡》、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这部选本表现出清乾嘉以来骈散合流的趋势:“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彤与宋为三。夫苟第较其字句,猎其影响而已,则岂徒二焉三焉而已,以为万有不同可也。”(自序)李兆洛认为在唐前尚无古文与骈文的区分,而分出古文与骈文,是不符合散文发展的规律的。这种观点在清代中叶后是很普遍的,因为文学的发展在清代乾嘉后确实就是这样的骈散合流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