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心
什么是本心
随和: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虽柔软但却能包容万事万物,也可水滴石穿,隐藏着无穷的力量。
人也是如此,你越是随和,越是能愉人愉己,提升自己的境界。
做人随和如水,从容大气,你才能给人好印象,得到好人缘,人缘一好,日后才能枝繁叶茂。
鲁迅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莫名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但事实上,鲁迅是一个相当随和有趣的人。
有次,作家章衣萍的太太和朋友前去拜访鲁迅,恰巧在马路对面看到他,就隔着街和他打招呼,但他没听见。
待到了鲁迅家中,不免说起路上的事,鲁迅听后,笑着说:“噢噢噢!”
见状,大家都懵了:鲁迅这是在做什么?
鲁迅大笑,对章太太说:“刚刚你叫我好几声,我应答一下呀。”
人不可貌相,外表看似清冷孤傲的鲁迅先生,内里是一个随和幽默的迅哥儿。
这份随和里,有风趣,更有涵养和智慧。
如孟子所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如果做人总是高高在上、咄咄逼人,就算才华再超群,智商再不凡,也难以一展抱负。
相反,待人宽厚友善,心怀包容之心,内存温和之气,才能打动人心,天地皆宽。
我们常说以和为贵,随和,是世间最动人的姿态。
待人多一分随和,你就多一个朋友,为自己多攒一分福缘,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02
随缘: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意思是说,你知道一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随缘的人,绝非得过且过,而是把生命视作是一场体验,不喜亦不惧,从容自在。
如局内人一般尽力,又像局外人一般随缘,活在当下,只管努力,不论得失。
《庄子·田子方》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孙叔敖一生,三起三落,曾三次官至楚国令尹(宰相),也三次沦为平民,但他始终面无忧色。
肩吾不解,便问他:“你享高官厚禄时不显荣华,贬为平民时也不担忧害怕,你是怎么想的呢?”
孙叔敖答道:“我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官职来了我不拒绝,走了我也不阻止,得失并非是我能左右的,故而心无忧虑。”
《荀子》中说:“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何为本心
我的理解,本心就是人心中最纯粹的一点。
我之以为本心,就是人心中最初的对某件事物或者整个体系或者对自己的最初想法看法。这种想法是确立人思想体系的根源,无分好坏。楼主所举之例,那人是显然没有坚持自己本心的。虽然以前的人和以后的人或许不能同一而论,但无疑两者其实就是一个人。
我们的认知常偏向于“禁止做某件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也即好比上面例子,人们会普遍认可不改变未来是好事,但如果把这情景置换一下,那么情况可能会很好笑:有很多人人会禁止一件对极多数人而言是好的事情发生?——就好比有人会极力阻止(这里指的是导向力量的阻止)世界发展人民富裕?我这番话,主要是想表达一点:本心放到整个体系都是不可的不应的。
讨论本心,应该将之放到自身,或者属于自身的体系中来,而不是外部体系。人会受到干扰,这是外部的因素,但不可否认,这种干扰完全可以改变人原本的想法——也就是本心。但事实上,在我看来,干扰因素的确是外部的没错,但改变本心,确实完全属于自己内部的问题了。
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何为本心”,其实很好理解,真正难以理解的是,“自己的本心是什么”。
其实我觉得,在如此凡尘俗世讨论此话题,实在是不好——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如今的老实人,有多少是被别人称为傻子?即便老实的人不介意这一点,但这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令人寒心。环境氛围即是外在因素也是内在因素,人所接受的认知也就是自身对氛围的理解。我们如何能否认,一个一开始就对人的善意的人失去信任的人,他的想法就一定经过外来的改变?
有言“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在现在这个体系中,不妨放宽限度,将之改为“维系本心”。
所以楼主其实不必纠结。从这个界定来看,例子中那人是没有违背本心的,因为未来的他的想法一样是他的想法,而最终两者的想法也都统一起来了,那么他的本心也就合一了——不再是想改变未来,而是想维系现在。
从这一种限度出发,所谓的教育,也无非是想让人们尽量达到某一境界而已。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上不主动不被动地接受可接受的教育,那么人的出路是极其渺茫的。无须用最大恶意去猜测,世界就是如此现实。但到了最后,自己也是自然可以自行选择所要接受的教育。
楼主补充的那一段话太过零碎,所涉及的东西也不算少,我之针对“本心”此话题发表我的看法。倘真探讨原本的“本心”,那的确是相当令人纠结的事情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