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鲁迅的文章《补天》详细赏析

admin|
747

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女娲补天的起因是:在上古时代,有一天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发生争斗,结果共工大败。战败的共工一气之下用头撞向不周山,撞断了顶天支柱,天空破了一个大洞,一时间洪水肆虐,天昏地暗,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经过:女娲求雨神来灭天火,又造船救出洪水中的人们,然后决定把天补上。她历经千辛万苦找来五彩石用神火冶炼成液体,朝天空的大黑窟窿一泼。寻找彩石、炼石补天、杀龟撑天、杀死黑龙、堵塞洪水,这都是女娲补天所经过的事情。
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重获新生,人们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她的伟大功绩,这是故事的结果。

鲁迅的文章《补天》详细赏析

鲁迅的文章《补天》详细赏析


在《补天》的开头第一节,即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粉红”天空、“绿色”浮云,忽明忽灭眨眼的星,血红云彩里如流动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之中,桃红和青白色斗大杂花的瑰丽雄奇的神话世界。而人类的创造者,古民的化身,天地间的大神女娲,就出现于这样的色彩斑斓。

异瑰的太古世界之中。天、地、神,皆自然而生,即相互独立,又恍若一体。:“伊想着,猛然地站立起来,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变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这是神与天地万物,也是古之初民与自然融合无间的理想世界。

这是想象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也是诗意的世界。在这原初的天地自然中,还尚未有人类出现,只有上古的女神。神禀天地自然之大能,自身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生命活力。“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在四面八方的迸射。

女娲是原始自然生命力与自由的创造力的人格化体现,这伟大的原始神灵,因自身生命力的丰盈,如同太阳一样,要将这力释放和赠予出去。既出于无心,又本于自然,在游戏的揉捏中,创造了第一个人类。

作者以“女娲造人”的神话为原型,用优美而形象的语言,歌颂了无限上征的创造精神。在人的诞生中的伟大作用。女娲作为人类之母,是无限丰盈的自然原始生命力,即神性,与生生不息的上征与超越精神,即人性的合一。神性与人性在自然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鲁迅的思想中,对这种精神的表达,除了灵性之外,还有“神”、“神明”、“神思”、“圣觉”、“内”、“本根”、“意力”、“灵觉”、“自觉”,从这些词语来看,鲁迅所说的精神,是主体性的,内在性的。是禀于自然,为人所本有的。

既是人之为人的本因,也是人的内在本质。鲁迅在小说中提到“真的人”,即是禀有这种“神思”、“圣觉”、“意力”的人。但这种来自自然神性,而为人类所本有的本真人性,灵明的人类精神之光。在鲁迅看来,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渐渐的黯淡,乃至熄灭了。

《补天》中写道:“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况又头昏,两眼便蒙胧起来,两颊也渐渐的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不耐烦。”疲惫的女娲,“终于,腰腿的酸痛辨得伊站立起来,倚在一座较为光滑的高山上,仰面一看。

满天是鱼鳞样的白云,下面则是黑压压的浓绿。伊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总觉得左右不如意了,便焦躁的伸出手去,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

伊接着一摆手,紫藤便在泥和水里一翻身,同时也溅出拌着水的泥土来,待到落在地上,就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只是大半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有些讨厌。”与先前所创造的充满灵性的可爱的人比起来,在女娲乏累之后所创造出来的人,尽失其灵性。

其中的关键在于“疲乏”,正是因为“疲乏”,本来自由而主动的创造,变成了一种另人不耐烦的劳动。作者在这里,象征性的表现了人类之灵性与创造力衰退的原因。“顾民生多艰,是性日薄。”正是因为人类物质生活方面充满艰辛。

因此人身上的原始自然生命力和灵性日渐消失殆尽。“沮夫今,乃仅能见诸古人之记录。”人的健康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灵性,来源于自然神性。女娲对这些“呆头呆脑”的人,毫无精神与灵性的人是“讨厌”的。当人之本真人性不在时,同时必然会与神和神性相疏离。

扩展资料:

原文节选内容: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因为他们等候着望不见火光和烟尘的时候,所以到得迟。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

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们却突然变了口风,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写道“ 女娲氏之肠”。 落在海岸上的老道士也传了无数代了。

他临死的时候,才将仙山被巨鳌背到海上这一件要闻传授徒弟,徒弟又传给徒孙,后来一个方士想讨好,竟去奏闻了 秦始皇,秦始皇便教方士去寻去。 方士寻不到仙山,秦始皇终于死掉了; 汉武帝又教寻,也一样的没有影。 

大约巨鳌们是并没有懂得女娲的话的,那时不过偶而凑巧的点了点头。模模胡胡的背了一程之后,大家便走散去睡觉,仙山也就跟着沉下了,所以直到现在,总没有人看见半座 神仙山,至多也不外乎发见了若干野蛮岛。

《补天》是鲁迅的作品。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一日北京《晨报四周纪念增刊》,题名《不周山》,曾收入《呐喊》;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此篇抽去,后改为现名,收入《故事新编》。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