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的诗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杜甫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二十三岁的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杜甫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杜甫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他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象父兄一样。
杜甫的《新安吏》全文及标注拼音
kè háng xīn ān dào ,xuān hū wén diǎn bīng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jiè wèn xīn ān lì :“xiàn xiǎo gèng wú dīng ?”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fǔ tiē zuó yè xià ,cì xuǎn zhōng nán háng 。”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zhōng nán jué duǎn xiǎo ,hé yǐ shǒu wáng chéng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féi nán yǒu mǔ sòng ,shòu nán dú líng pīng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bái shuǐ mù dōng liú ,qīng shān yóu kū shēng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mò zì shǐ yǎn kū ,shōu rǔ lèi zòng héng 。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yǎn kū jí jiàn gǔ ,tiān dì zhōng wú qíng !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wǒ jun qǔ xiàng zhōu ,rì xī wàng qí píng 。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qǐ yì zéi nán liào ,guī jun1 xīng sàn yíng 。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jiù liáng jìn gù lěi ,liàn zú yī jiù jīng 。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jué háo bú dào shuǐ ,mù mǎ yì yì qīng 。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kuàng nǎi wáng shī shùn ,fǔ yǎng shèn fèn míng 。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sòng háng wù qì xuè ,pú shè rú fù xiōng 。”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 唐代 · 杜甫
【译文】: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注释】:
1、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2、更:岂。
3、次:依次。
4、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5、伶俜(pīng):形容孤独。
6、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7、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8、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9、旧京:指东都洛阳。
10、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创作背景】: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