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海燕)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于1927主5月下旬的《海燕》,是郑振铎的优秀篇章。时当大革命失败以后不久,国民党新军阀制造白色恐怖,加紧迫害进步文人。郑振铎无法在国内安身,怀着沉重的心情,远离故土,流落异国。《海燕》和另一些散文作品,是他在去欧洲的船上写成后寄回上海,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的感物抒怀之作。这些作品集中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思念乡土、眷恋亲人的深挚感情,真切动人。
《海燕》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古人说:“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这大抵上可指文以情生,情因物感的一类写景抒情作品。作者在描写美丽的客观景物的同时,融合进主观感情,使二者妙合成统一的整体,达到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富于诗意的美。
《海燕》全文可分作两大部分,结构严密而简洁。文章的第一部分用工笔手法描绘作者家乡一幅生机勃发的春景图: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活泼伶俐而逗人喜爱的小燕子由南方归来,在空中任情地斜飞横掠,飞倦了就随意落脚在电线上,或者栖息、在一年前的旧巢。这些小燕子何以能这样安适自在?呵,那是因为它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从中可以想到,作者对故乡骀荡春光的细致刻画和描绘,表现出他对祖国如画江山的心驰神往;对小燕子依恋故土和旧巢的着意渲染,是他借以抒发漂泊海外、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眷恋深情。接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回到现实中来,怀着羡慕和钦敬的心情,描摹了海燕在万顷波涛上面勇敢地飞翔,或者从容地伫立在海浪之上那样一种无畏的海上英雄形象。很显然,这是作者想以海燕的勇敢坚定、一往无前的精神,来激励和鞭策自己,要在海外不畏艰险,去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建功立业。经过这样由远而近和由此及彼,富于变化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不仅使作者一腔思乡念国的强烈感情,熔铸到艺术形象里,显得鲜明生动,使人具体可感,仿佛身临其境,而且赋予景物以主观感情色彩。作者借景寓情,情景交融,互相烘托,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海燕 郑振铎 赏析
小小燕子寄乡愁——析郑振铎的【海燕】
乡愁是文学亘古不变、常写常新的一个主题,外国的和古代的我们姑且不论,只说现代中国的。如鲁迅的《故乡》《社戏》,周作人的《乌篷船》,叶圣陶的《藕与莼菜》,郁达夫的《怀乡病》,冰心的《寄小读者》,余光中的《乡愁》《春天,遂想起》,等等这些文章,各篇的题旨、写作背景、动因以及为文风格等,尽管各各不同,表现方式、手法和体式也大异其趣,但是,读者都能很自然真切地从中感受到笼罩其中的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有些篇章,像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之类,其命意或许与游子的故园之思、家国之念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作者也许无意于直接表达旅居外地、漂泊异域的乡愁,而天涯孤旅的离愁别绪却也如丝如缕地飘荡、缭绕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无时无处不感受到思乡之苦。
事实上是,人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现象。郑振铎的《海燕》就是一首优美无比的思乡曲。
郑振铎,祖籍福建省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1918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1921年,他与周作人、叶圣陶、沈雁冰等12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上。五四时期,他是“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创作了许多诗歌、散文、小说;他也曾编过报纸、杂志,做过翻译和研究,又是一位治学严谨、著述丰富的著名学者、教授。胡愈之称他是个“多面手”,“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名著或整理文化遗产方面……都作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么多的贡献”(胡愈之:《哭振铎》);端木蕻良也说:“中国要是有所谓‘百科全书’派的话,那么,西谛先生(郑振铎的字———笔者)是最卓越的一个”(端木蕻良:《追思》)。在考古学方面,他著有《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在文学史研究上,他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文学大纲》等,这些都是该专业研究领域的力作。20世纪50年代末,郑振铎遇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郑振铎文集》,共7卷。他还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我国文学、文化界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和国成立后,他全身心地致力于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建设和交流,曾主持创办了重要的学术刊物《文物》《考古学报》等,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多次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和文化访问团,到苏联、东欧以及亚非各国访问、交流。1958年10月17日在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海燕》写于旅法途中。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郑振铎为躲避因联名写信抗议蒋介石的暴行而可能遭遇的不测,被迫于5月21日乘法国邮船“阿托士”号,从上海出发逃亡到法国、英国等地将近一年半。此次同船的还有陈学昭、徐元度、袁中道、魏兆淇等,除了陈学昭外,其余三人都是在船上新结识的旅伴。在船上,他们相约把“在Athos上所感到的,所想到的,所见到的”写成文字,“寄回给亲爱的国人和亲友”。他在这次旅法途中写的散文后来被编入1932年7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散文、杂论集《海燕》。选入课本中的《海燕》便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确切的写作时间是1927年5月26日夜,这时,“阿托士”号已驶过香港,正向着西贡港口驶去。
《海燕》是一篇游记散文,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作。燕子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小生灵,古代诗文中,吟咏燕子的诗句多如牛毛,像“谁家新燕啄春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等,都是名句。许多女子还取名为“春燕”“飞燕”“小燕”之类,无不因为小燕子活泼可爱,“积伶积俐”,给人间“平添了许多生趣”。
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去春来。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燕子归来寻旧垒”的时候,表明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所以,人们又称小燕子为报春的使者。
这篇散文,作者首先将小燕子置于故乡的背景下来描绘。那是春风拂面、春光明媚、百花绽放的“春间二三月”,天上有“如毛的细雨”飘着,地上“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都争先恐后地赶集似的“奔聚”“烂漫无比”的春天。这个时候,有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的“积伶积俐”的“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小燕子极其自然和谐地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绝妙无比的江南早春图!这段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颇费了一番心思。作者先是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小燕子的外形、轮廓,然后再画出小燕子活动的自然环境,接下来才绘声绘色、由近而远地、精细地描绘出小燕子满天飞舞的生动情景。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这是作者童年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小燕子也有家,它们把巢筑在“一个个的快乐家庭”里的厅梁上、匾额后。每年,冬去春来的时候,它们就像远道而来的嘉宾悄然光临,住进了自己的家。它们与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如宾主一般,亲热和睦,融洽无间。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小燕子的家,而且还渲染出浓郁的日常家居生活的气息,就是想告诉读者,此时此刻,他是多么地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在这些充满亲情与温馨的文字背后,寄托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渺茫无尽的离愁别绪。
深情的怀想是被眼前的真实图景所唤起的,所以,作者又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很自然地把镜头从追忆缅想中切换到现实图景。眼前是一幅美轮美奂、让人陶醉的迷人景象:“阿托士”号航行在浩莽的大海上,海连天,天接海,海天一色,淼淼无垠。写实与想像交织,写景与抒情相融,抒情主体暂时忘却了漂泊离愁之苦,沉迷于眼前新奇美妙的景色和对未来的憧憬之中。这时,活跃在旷野,在农人、市民家里的小燕子,就像“海上的英雄”,成双成对地,在浩浩淼淼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还是那样地活泼,那样的无所畏惧,“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用“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拍打着湖水一样平静的海面,不知疲倦地、欢快自由地“飞着,飞着”……小燕子的出现又把作者的思绪从想像的世界拽回到现实情景,成双成对的小燕子与飘零异乡的天涯孤客,恰成鲜明的对照,浩莽无垠的大海与小巧玲珑的燕子形成极大的反差,作者不禁轻声问道,它们“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与其说作者是在替小燕子担心,倒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生活忧虑。独自一人,飘洋过海,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他心里不免有点惴惴不安。同时,他的远行也给家里的亲人增添了莫大的精神负担。所以说,作者的这一问,既可以理解为作者思念中的亲人、朋友对他的关爱、安慰和鼓励,也是他旅途寂寞、思念亲人的隐忧的曲折表现。他既是在为自己寻找安慰,也是在默默地为亲人祈祷,但愿一切顺意、平安。而且,他还从这“海上英雄”的身上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感到了亲情和友爱。这小燕子是替寂寞的旅人传递乡情的使者,也是作者倾诉乡愁的对象,是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它们来看他来了。
本文题名为《海燕》,但作者却没有直接从眼前海上见到的“海燕”写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写到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何等急切!尽管如此,作者却含而不露,很有节制地将浓郁的乡愁融化在笔下的小燕子身上,把小燕子写得十分可爱灵动,富有人性,体现了作者一贯以物写人的风格(可以参看《猫》《苦鸦子》等文)。在谋篇布局上,背景与主体,动态与静态,写景与抒情,既参差有致,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