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武陵山脉什么山金丝猴
黔金丝猴分布于中国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
黔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又名灰仰鼻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线狨,主要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现数量700只左右。
黔金丝猴的体型略小于川金丝猴,体长为64-69厘米,尾较身体长,约85-90厘米。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川金丝猴那样肿胀。前额毛基金黄色,至后部逐渐变为灰白。背部灰褐,从肩部沿四肢外侧至手背和脚背渐变为黑色。
肩窝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厘米。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
黔金丝猴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都低,多栖于海拔500-800米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1400-2200米左右的阔叶混交林,活动范围大,也偶见于村寨附近。
群居性,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一群约150-250只,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现象。黔金丝猴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及树皮为食。
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到初冬。
保护措施
梵净山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使黔金丝猴的生存有所保障。虽然保护区初期乱砍滥伐、盗猎等现象仍很严重,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当地人的教育和适当引导使这些现象的以避免。目前黔金丝猴的人工饲养正处于研究阶段。
黔金丝猴生活在武陵山脉的什么山
黔金丝猴生活在武陵山脉的梵净山。黔金丝猴体长64-73厘米;尾长70-97厘米;重量8-15公斤。黔金丝猴的体型略小于川金丝猴,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吻鼻部略向下凹,前额毛基金黄色,至后部逐渐变为灰白。
群居性动物,一般约150-250只群居生活,一个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变化。活动范围大,最大群有400多只,种群中雌性与雄性的数量基本相当,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为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及初冬。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黔金丝猴主要以多种植物芽、嫩皮为食,包括花、果。与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不同,未观察到黔金丝猴采食地衣,这可能与栖息地环境有关。它们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活动地点,有规律的巡回迁徙。
黔金丝猴正常活动下叫声圆润细长,好似人隔山相喊的“哦—嗬”声,显得悠闲自在;斗殴打闹时声音粗狂洪亮,发现异常情况时,其中一只公猴会发出特有的警报声。黔金丝猴生性机敏,对异常的响声特别敏感,梢有响动,立刻逃跑。
它们活动时,散布面积较宽,约有1.5-2公顷,两只猴子间最远距离200-300米。在一棵树上可以见到一只或几只,最多见到一棵树上聚集30多只猴子。它们在树上坐着、走动、攀爬、跳跃,不时还发出叫声,斗殴追逐,看起来到处的树都在摇动,似乎满山都是猴子。
它们坐着时,尾巴自然下垂,不时轻轻的摆动;跳跃起来时,尾搭树枝,2、3米的距离一跃而过,从高往低还可以更远,最潇洒的动作则莫过于单臂抓住树枝,以悠荡的方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