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鹈鹕科有什么体型特征
鹈形目鹈鹕科,体形较大,体重可达7~14千克,嘴形长而扁平,基部较狭,具大型喉裹,喙尖具钩和喙甲,体羽淡粉白色,翼大而宽阔,头后有1束狭长的冠羽。胸前具1束淡黄色羽毛,喉囊。颊部及眼的裸出部位黄色。4趾间均有蹼相连,为全蹼,喜群居,栖息于沿海、湖泊和江河之中。繁殖季节常在水边和树上营巢,每次产卵1~6枚,由雌雄性交互孵卵,雏鸟为晚成鸟。成鸟常以食道和嗉裹内的半消化的鱼喂养雏鸟。我国分布于青海、新疆和福建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鸬鹚
鹈形目鸬鹚科,体形较鹈鹕为小。喙狭长呈圆雏状,尖端带钩,嘴基部具喉囊。体羽黑色而具此色金属光泽,头后羽毛延长成羽冠,头和颈杂以白纹,眼前部和喉部裸露无羽,体羽黑色,胁部具白色块羽。体羽黑色,胁部具白色块斑。常群栖于湖泊、沼泽和海滨等处,用树枝、杂草等材料筑巢,每次产卵3~4枚,雌雄性共同孵卵。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红嘴鹲
鹈形目鹲科,体羽主要为白色,具质眼黑纹,初级飞羽外侧黑色,背部具黑纹,尾较长。平时单独生活,繁殖才结成群。每次产卵1枚,刚刚产下的卵红色或褐色,随着孵化时间的推移,卵色退去而成白色,有紫色斑点。孵化期41~45天。刚孵化的幼鸟体色呈灰土黄色。分布于我国西沙群岛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褐鲣鸟
鹈形目鲣鸟科,喙黄绿色,粗壮而呈圆形,先端尖锐,不具钩,嘴峰两侧有明显的线状钩,嘴缘有锯齿状突起,具喉囊,但较鹈鹕和鸬鹚小得多。上体、前颈和胸部深棕褐色,下体余部白色。平时生活在海面上,喜群居,结群营巢于海岛的岩石上。每次产卵1枚,卵绿青色。分布于我国上海、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以及西沙群岛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鹈鹕是公的做首领还是母的做首领
白鹈鹕 一般是公的做首领。
白鹈鹕(学名:Pelecanus onocrotalus),俗名又称犁鹕, 逃河, 淘鹅,塘鹅,淘河,,(夸鸟)鸭。繁殖都在欧洲东南地区,越冬在亚洲西南部以至非洲。在中国见于新疆(天山西部, 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 塔里木河流域), 青海湖。
白鹈鹕是大型水禽,体长140~175cm。体形粗短肥胖,颈细长。通体白色。嘴长而粗直,铅蓝色,嘴下有一橙黄色皮囊。繁殖羽头后部有一簇长而窄的白色冠羽。黑色的眼位于粉黄色的脸斑上极为醒目。胸有一簇黄色长的披针形羽毛。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翈黑褐色,羽轴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白色,有时亦延伸至内翈。头、颈和长的冠羽缀有粉黄色,有时扩展至上背和肩。嘴铅蓝色,嘴尖和上下嘴缘红色。脚肉色。幼鸟头、颈、背中部和下体白色,头和颈缀有赤褐色,其余羽毛淡褐色,羽缘较淡。飞羽和尾羽较暗,大覆羽缀有银灰色。相似种卷羽鹈鹕个体较大,嘴灰色,喉囊鲜红色,脚黑灰色,体较灰,飞行时翼下仅翼尖为黑色。
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
白鹈鹕食性:它主要以鱼类为食。
白鹈鹕习性:常成群生活。善飞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飞行时头向后缩,颈弯曲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乙字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
白鹈鹕繁殖方式:
白鹈鹕成群在一起营巢。营巢于湖中小岛和湖边芦苇浅滩、河流岸边和沼泽地上。繁殖期4~6月。置巢于芦苇丛中浅水处或湖边泥地上,也在树上营巢。巢结构较为庞大,由树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构成。每窝产卵2~3枚,少有4枚。卵刚产出时为白色,孵化后变为黄褐色,大小为80~102mm×53~65mm,平均95mm×60mm。
白鹈鹕春季于3~4月,秋季于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