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鼻羚羊的生活习性
群居,随季节性迁移,每年秋季集结成大群,南迁到较暖的山谷草原。春季组成5-6只至20-30只的群体,然后又集结成大群,向北迁移至夏季草场,其迁移行程可达250-400公里。这种动物颇善奔跑,奔跑速度极快,时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即使是刚出生5-6天的幼体,奔跑的时速也可达30-35公里。嗅觉、视觉均非常灵敏,既可用嗅觉察知天气的变化,又可靠视觉见到1公里以外的敌害。植食性,主要以草类及低矮的灌木为食。取食的植物种类很广,包括许多有毒或含盐碱的种类。极耐渴,在取食青草季节能长期不饮水,只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情况下才寻找水源。
赛加羚羊是羊吗
赛加羚羊又叫高鼻羚羊,别看它两个名字里都带着“羊”字,但是它实实在在属于牛科。
赛加羚羊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羚羊,从喀尔巴阡山脉和卡松山脉的山麓丘陵地带到朱昂加尔以及蒙古,它们最初居住在欧亚大草原地区的广大地区。
在更新世期间,他们也生活在白令北美。今天,占优势的亚种——塔塔里卡只在俄罗斯的一个地方和在卡扎赫斯坦的三个地区存在。一部分乌斯提尔种群往南迁徙到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到土库曼斯坦过冬。它在我国和蒙古已绝迹。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赛加羚羊被广泛捕猎,直到18世纪末在这些地区灭绝。
赛加羚羊它的鼻子以及角
赛加羚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一对紧密间隔的、膨胀的鼻孔朝下。面部其他特征包括脸颊和鼻子上的深色斑纹,以及长耳。在夏季迁徙中,赛加羚羊的鼻子可以帮助过滤牛群扬起的灰尘,冷却血液。在冬天,在寒冷的空气被带到肺里之前,鼻子可以把寒冷的空气加热。皮毛有季节性变化。在夏季,皮毛呈黄色到红色,向侧翼逐渐消失。蒙古赛加羚羊呈现出沙色。冬季,皮毛呈现出浅灰褐色,腹部和颈部略带棕色。腹部通常是白色的。春季和秋季可观察到它们蜕皮。只有雄性赛加羚羊才有角。这些角厚和略透明,有蜡质结构并且上有若干环状结构。
雄性赛加羚羊
雌性赛加羚羊
赛加羚羊能在半荒漠、干草原、草地以及开阔的林地中生存,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一些对其他动物有毒的植物。它们可以覆盖很远的距离,它们能够游过河流,但它们不会攀岩。
高鼻羚羊的生活习性和外形
高鼻羚羊 【学名】:Saiga tatarica 【分类】:偶蹄目牛科高鼻羚羊属的唯1种,因具高高隆起的鼻骨而得名。 【又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 【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2~1.7米,尾长7.6~10厘米,肩高75~80厘米,体重36~69千克;背部黄褐色,臀部、尾、腹部白色,夏毛短而平滑;冬毛色淡、浓密且长;四肢较细;仅雄性具角,角长20.3~25.5厘米,淡琥珀色,具明显的环棱;鼻骨高度发育并卷曲,内布满毛、腺体和粘液管;在每个鼻孔中均有一特殊的具粘膜的囊,可使吸入的空气加热并变得更加湿润,同时也与灵敏的嗅觉有关。 【分布】: 广泛分布于苏联伏尔加河下游哈萨克斯坦,中国的准噶尔盆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习性】: 高鼻羚羊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草原地区。每年秋季集结成大群,南迁到较暖的山谷草原。春季组成5~6只至20~30只的群体,然后又集结成大群,向北迁移至夏季草场,其迁移行程可达250~400公里。这种动物颇善奔跑,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即使是刚出生5~6天的幼体,奔跑的时速也可达30~35公里。主要以草类及低矮的灌木为食。取食的植物种类很广,包括许多有毒或含盐碱的种类。极耐渴,在取食青草季节能长期不饮水,只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情况下才寻找水源。嗅觉、视觉均非常灵敏,既可用嗅觉察知天气的变化,又可靠视觉见到1公里以外的敌害。每年11月开始交配,妊娠期5个月,多在5月份产仔,每胎产1~3仔。 【现状】: 高鼻羚羊过去数量很多,但由于其角可作名贵药材,长期遭到大量捕杀,在许多地区已濒临绝迹,中国新疆境内已多年不见。高鼻羚羊日间活动,常10余只结群游荡,秋冬季节集成较大群作远距离迁移,次年5月左右再迁回夏季栖息地。一雄多雌婚配制,性比约1:4 。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次年5月产仔,胎仔数1-3仔,多2仔。幼羚1个月后即开始食草,雌性岁末(约8月龄)即可参与繁殖,雄羚次年方成熟。种群现状 现存2个亚种中,俄罗斯亚种(S. t. tatarica)在一次大战结束时几乎灭绝,仅剩不足1000只,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其种群数量已恢复到9万只,到1960年,上升到130万只以上,但近十几年来又大幅度下降过半(万自明,1995)。原分布于我国新疆西北部的可能为蒙古亚种(S. t. mongolica),经多次调查,均认为野外已经绝迹。该亚种在40、50年代广布于蒙古西部的湖泊周围。50年代末期,其数量已经下降,到1979年大约只剩下200只(万自明,1995)。也有推测,目前新疆西部中国与苏联边境地区可能尚有极少数残存(高行宜,1991)。 高鼻羚羊,又称赛加羚羊或大鼻羚羊。它的羚羊角是我国传统中药中一味名贵的药材。只有雄性的高鼻羚羊才生有这种美丽的羚羊角,我国是高鼻羚羊的原产国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及过度的猎杀,这种珍稀的药用野生动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我国已经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