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时期的蝗虫可以吃吗
蝗灾自古以来,就是影响人们生存的重要灾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经常能看到蝗虫群吃毁庄稼事件。哪怕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国家要面临蝗灾。为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不通过吃解决蝗灾?
说实话,蝗虫不仅可以吃,而且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很多地区都有关于蝗虫的美食。不过蝗灾时期的蝗虫,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拥挤的环境会让蝗虫变色,食量增加的同时也会变得暴躁不安。因为各地有喷洒农药消灭蝗虫的方法,所以不建议蝗灾时期吃。
1、不建议去吃
现在各地都有关于蝗虫的美食,不但可以吃,而且味道还很棒。尤其是在农村,可能专门有人会抓蝗虫食用。不过在食用的时候,有一个注意事项,要通过高温消毒。蝗虫体内含有氢氰酸,大量食用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
话虽如此,但是蝗灾时期的蝗虫是另外一种生物。聚集在一起的蝗虫,会渐渐发生变色,它们的食物量增加,性格变得异常暴躁。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合群后会变得不合群,食量增加繁殖速度增加,这也是蝗灾爆发的原因。
2、难以捕捉
蝗灾时期的蝗虫数量和生活中见到的数量,不是一个概念。铺天盖地的蝗虫,能够迅速消灭一片庄稼地,捕捉难度非常高。常见的捕捉方法,面对蝗群起不了太大作用。从古代治理蝗虫的方法就可以看出,火烧、填埋、家禽吃,都要好过捕捉。
此外,捕捉需要用到网子,中国发生蝗灾的地区或者年代,网子还属于“奢侈品”。普通人家捕捉蝗虫的做法,就是拿着塑料袋冲着蝗群,装满之后再换另外一个袋子。穿的衣服少,身体都有可能会飞过的蝗虫刮伤。
3、有人吃
在贫穷的年代,只要是食物都可以吃,蝗虫自然也不例外。在蝗灾来临的时候,经常有人捕捉蝗虫吃,不过能吃到的数量很少。当蝗虫成灾之后,数量都是以亿为单位,瞬间就能毁掉一片庄稼地。短暂的停留,普通人抓不到几只。可能吃个一两顿,直接就没了。
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过,他们小时候遇到过蝗灾,父母经常会抓蝗虫给他们吃。一般都是处理好晒干,偶尔吃一顿。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蝗虫也算是一顿豪华大餐了。
蝗虫的灾害怎样形成的
蝗虫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形成蝗灾的主要蝗种具有繁殖速度快、生殖后代多、食性广、食量大、扩散迁飞能力强等生理学的生态学特性。东亚飞蝗1年可发生2~4代、雌雄飞蝗交配后的雌性成虫每代可产卵多次,一般一生可产卵4~5块,最多可产12块,每块一般含50~80粒卵,一生平均产卵总数在300~400粒,个别夏蝗与秋蝗最多可产卵总数达1013粒和592粒。沙漠蝗的卵块含卵20~100粒,散居型雌虫最多可产120粒。群居型成群产卵可达1000块/平方米。还应指出,东亚飞蝗和沙漠蝗均能孤雌生殖,即雌蝗不经交配亦能产卵,孵化的后代均为雌性,其成虫可交配产卵或继续进行孤雌生殖。东亚飞蝗的食料植物约20多种,一生食量约60~80g,成虫期食量为蝻期的3~7倍。其蝻群均可做短距离扩散,群居型的成虫均可做长距离的迁飞。沙漠蝗迁飞可达1500~5100km,其飞翔实验表明,他可连续飞翔17h。又如新疆发生的意大利蝗蝗卵可达140块/0.5平方米,西伯利亚蝗蝗卵高达486块/平方米,这两种蝗虫的蝗蝻和成虫亦均有群聚和迁飞的习性。2)世界性和区域性气候异常、旱涝频繁,水利工程兴衰不当或突变等,会有利于某些蝗虫适生条件的生成、存在或重视,草场管理不善、过渡放牧、草场退化以及人类不适宜利用土地资源等不当活动,均有利于某些农牧交错区的蝗虫猖獗发生。3)全球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炎热,冬季暖冬,致使蝗卵越冬死亡率低,蝗蝻发生期普遍提早,东亚飞蝗发生世代有北移趋势(1~2代区与2~3代区均已出现发生2代与3代的情景)。4)对蝗情、水情、旱情和气候变化动态发展的侦查监测有所忽视、掌握不足、不及时、甚至失误以及测报防治结构及其专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对蝗害治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5)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流量变化(流量大小、持续时间长短、水位涨落、淹滩面积等)与断流变化(时间频繁、早晚、久暂、河段长短等)以及蝗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沿海的水位涨落等,均对飞蝗发生区的范围大小、发生密度的多寡有极其显着的相关与影响。
多少种可以吃的蜫虫图片
泰国人一直将龙虱、竹虫等视为强身健体的滋补品
墨西哥人吃椿象、蚂蚁和蝗虫等300多种虫子
巴布亚新几内亚,飞蛾、蜻蜓、甲虫等深受当地人欢迎
哥伦比亚也有食用蚂蚁的风俗
法国食客们特别钟爱蝈蝈
在日本,有人专门推出了各种虫子菜谱,教授人们如何制作蜈蚣寿司、螳螂天妇罗等日式虫子料理。
有点重口 就放这些
行的话 望采纳 万分感谢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