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的简介 扬子鳄为什么叫猪婆龙?扬子鳄简介

admin|
280

扬子鳄的简介 扬子鳄为什么叫猪婆龙

扬子鳄,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是唯一具有冬眠习性的鳄类。它半年冬眠,半年活动。它10月底开始冬眠,直至4月上旬才醒来。雌鳄、雄鳄只有在繁殖期才爬在一起,在非繁殖期则分居。

雄鳄发情时会发出叫声,雌鳄也随之以叫声相应,具有一呼一应的特点。雌鳄在7月上旬便开始搭窝。7月中下旬产卵,卵的大小似鸭蛋,一次产卵约30枚。

在《聊斋志异·猪婆龙》里记载:“猪婆龙,产于河西 。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扬子鳄恰好符合其描述,所以又叫猪婆龙。

扩展资料:

扬子鳄捕食习惯

扬子鳄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遗憾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

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扬子鳄

扬子鳄简介

扬子鳄学名:Alligatorsinensis分布于中国沿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特有种。??扬子鳄(又名鼍)栖息于河流与浅水塘中。掘居独居,夜行性,喜日光浴,常一动不动,爬行迟缓。具冬眠行为。性凶猛,捕食时动作迅速,以鱼、蛙等小动物为食。繁殖期6-8月,水中交配,每产卵数枚至数十枚,自然孵化,孵化期约2个多月。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捕食??扬子鳄常常潜伏在水中,只将鼻孔和眼睛露出水面,悄悄地接近猎物,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咬住猎物。

扬子鳄的人工养殖

2003年在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对扬子鳄的吼叫规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题研究。在监测中,记录了吼叫日期、吼叫时间、吼叫数和天气情况。扬子鳄在每年的3月开始吼叫,11月停止吼叫,扬子鳄的吼叫数在不同的月份差异极显著,其中6月扬子鳄吼叫最为频繁,其吼叫数占全年的26.0%,繁殖期间(6—9月)扬子鳄吼叫数明显高于非繁殖期,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扬子鳄的吼叫数呈极显著差异,存在明显的吼叫高峰,白天吼叫多于晚上(U=12.5,P《0.05),天气的变化对吼叫没有影响。分析表明,扬子鳄的吼叫与其繁殖行为关系紧密,吼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同时有保护领域的功能。2003年4月27日,将经过兽医检查挑选出来的两雌一雄人工养殖的健康成年扬子鳄释放到安徽宣城红星扬子鳄保护点,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测定其释放初期4周内的活动区域,共记录372个位点;还通过白天望远镜观察和夜间灯光计数法观察了它们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3条扬子鳄经过3—14d后处于不同的稳定区域内,具领域特征,雄性个体的活动区域大于雌性,日活动区域面积的变化也大于雌性,局部环境选择上均趋向靠近岸边并具有茂密植被的区域。基于150例不同胎龄的扬子鳄胚胎,将扬子鳄胚胎发育过程分成30个时期。早期胚胎主要以外部形态如体节、体曲程度、脑泡、感觉器官、附肢、鳃弓、颜面部突起、心脏、皮肤等作为分期标准;晚期胚胎主要以器官发育的组织学指标为分期依据。发现在前20个时期中,每个时期的胎龄与密河鳄的很一致,后8个时期的胎龄与密河鳄有差异。分析认为,鳄类晚期胚胎的分期依据应增加器官发育的组织学指标,以便使不同鳄类的胚胎发育有一致的分期标准,为鳄类发育生物学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979年在宣州夏家度建立扬子鳄养殖场,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1982年6月建立扬子鳄保护区,1983年在保护区内设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先后投资170万元,建成小型饲养库塘8座,分年饲养池10个,繁殖区1处,孵化、饲养、越冬系统1座。经过几年试验,基本成功,人工孵化成活率达95.4%,共已殖幼鳄20,000余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扬子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较难繁殖。1980年中国曾繁育出第一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浙江长兴县的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集生态、科研、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保护区基地。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采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使扬子鳄的种群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初步解除了该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70年代开始了大量的保护工作。1979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0年成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使扬子鳄的数量有所上升。1983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数量仅有500条。1992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增加到900条。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更是取得突出成绩。近几年先后孵出幼鳄7000条,这是十分可喜的,人工繁殖的极大成功,为扬子鳄数量的恢复创造了条件。中国对扬子鳄的保护措施主要基于法定保护和人工圈养。安徽林业厅已成功实施了圈养项目。逾5000条的鳄鱼被人工饲养宣城的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ARCCAR)。扬子鳄的生理特征使其很耐长途运输,所以在运输途中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不投饵料,不需要换水,如果天气炎热可适当浇水。可用木箱运输,其中一面安装透气的铁丝网。扬子鳄喜欢独居,在人工养殖状况下,密度应适当,一般每亩池塘放50条左右。若是幼鳄,放养数可提高;若是繁殖用亲鳄则要降低密度。放养过密,会发生争夺打斗伤鳄事故;放养过稀,则不能有效的利用水体。一般放养后,扬子鳄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显得焦躁不安,到处游动,夜晚则更明显,吃食较少,稍有动静便潜伏于水下。经过1周左右便能适应新的环境。扬子鳄人工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投饵、巡视、防病、捕捉测量。扬子鳄对饵料的要求很低,其食性较广,鱼、肉、动物内脏等均可投喂。还可以在池塘中养殖一些螺、蚌和鱼类,既可利用水体,又可以减少投饵量。尽量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并且品种切忌单一。刚开始投饵时,扬子鳄不习惯到食台上来,且喜好夜间觅食,可在傍晚将食物投喂到食台附近,逐步过度到食台上。第二天早上检查吃食情况,主要看有无剩余,并作记录。扬子鳄摄食的时间从5月—9月,其中最旺盛的是在6月—8月,占全年摄食量的80%以上。日投饵量应严格控制,饵料占体重的1%即生长良好。若过度投饵,则会使其肥胖,体内积累大量脂肪块,极易死亡,或者在越冬洞穴中死亡。因为脂肪块在体内压迫生殖腺,同时使其无法正常发育,导致生殖能力下降,过度肥胖的扬子鳄在交配行为中会产生不协调的现象,使拥抱交尾无法正常进行。扬子鳄的生长速度早期较快,特别是在4岁之前,体长和体重都有大幅度增加,以后逐步减慢。扬子鳄的生长特点:0—4龄体长、体重增加幅度较大;4龄以后体长、体重增加缓慢,而体重增加比例高于体长增加比例。 人工养殖的扬子鳄由于发生病变而引起死亡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 饱食胀死多在养殖条件过优、饵料环境较好的条件下发生,解剖发现体腔内积累大块脂肪块,肝、胰、肠、胃都受到压迫。 腐皮感染而死发生外伤,如咬、砸伤后,伤口溃烂,逐步扩展,最后不治而死。 洞外越冬冻死当寒潮突然来临或洞穴坍塌,鳄鱼找不到洞穴而在户外越冬,抵抗不了严寒而死亡。 内部系统发生病变而死在养殖生产中会由于消化、呼吸等各系统中的某些器官病变而导致死亡。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还会发现“眼疾”,即鳄鱼怕下水,眼睛分泌出较多浓稠状液体,然后发生肿胀,一般不危及生命,用氯霉素软膏可治愈。在人工饲养管理中,如发现停止摄食、行动迟缓、头伏地不动、腹部鼓胀、口腔充血,则有可能发生病变,应及早隔离治疗。预防病害主要应保持环境卫生、经常消毒池水,拌饵投喂抗菌药物抗病效果更好。扬子鳄应在每个生长季节进行抽查测量,如养殖数量减少,可单独编号检查数量;如养殖数目较多,则按塘口进行抽查测量。因其牙齿锋利,捕捉时经常发生咬伤,所以要倍加小心,可用长口袋状的捞海套住其头部,将其按在地上测量体长,然后装入袋中称其体重。在日常养殖中,可在食台上沿不同方向标上刻度,待鳄鱼爬上食台摄食时,可大概量出其长度,这种方法适用于养殖数量较多、规格整齐的塘口。 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介绍,扬子鳄等濒危物种放归自然的工作稳步推进。扬子鳄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全国扬子鳄总数已经达到1万多条。从2003年6月开始,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开始扬子鳄野外放归。6次野外放归让36条扬子鳄重返大自然,其中,33条都在宣城郎溪县高井庙林场。 野外放归其实并不那么简单,需要做许多准备。王朝林表示,并不是所有人工繁殖的扬子鳄都可以进行野外放归,“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年轻健壮的扬子鳄,在通过兽医学检查后,再抽取血样进行DNA检测,防止近亲配对。然后,我们还要在每条扬子鳄身上注入电子芯片,作为它的终身身份证。通过 层层遴选的扬子鳄将被投放在野化驯养基地进行野外驯化,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王朝林说,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野外驯化后,工作人员会将这些扬子鳄抓上来, 装上无线电发报机,再投放到野外放归点。野外放归后,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将对它们进行巡护监测,通过接收无线发报机的信号,了解它们的野外生存情况。 “从 2003年第一次野外放归,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有扬子鳄死亡,而且都在产卵,说明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王朝林高兴地说。 郎溪县保护站站长王宏根介绍说,2008年,林场划出52亩地,完全按照扬子鳄习性需求建立了野化区,一共8口池塘,前后共投放了215条扬子 鳄,到目前为止已经产下15窝蛋。2009年开始,又建了一个新野化区,也是8口池塘。2010年6月,保护区又投放240条扬子鳄进行野化。 2008年,野外放归的扬子鳄首次产卵,一共有19枚蛋。那么,这是否表明野外放归已经获得了真正成功呢?对此,王朝林表示,只能算是初步成功,“是否成功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放归的扬子鳄不仅适应了野外环境,而且能定居、产卵,后代还能再长大、再繁衍。等到第一次放归的扬子鳄孙子出生了, 我们就可以说这条扬子鳄真正放归成功了。由于雄性扬子鳄需要7年才成年,雌性则需要9年,所以,最快我们也要到2015年才知道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