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有什么指示作用?螃蟹壳上长青苔纤毛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admin|
131

原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有什么指示作用

指示功能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多,说明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出现顺序:细菌 (植物) 鞭毛虫、变形虫、动物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幻灯片50。

1、指示污泥性质。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是污泥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曝气池混合液中的原生动物上风类群也会顺序变化,从肉足类、鞭毛类开始,依次出现游泳型纤毛虫、爬行型纤毛虫、附着型纤毛虫。当活性污泥中的上风原生动物成为匍匐型和固着型纤毛虫时,说明活性污泥已经成熟,活性污泥的氧化和沉淀性能最佳。在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期,若污泥性质发生变化,也可以通过原生动物的种类反映出来。

2、指示运行环境。污水处理厂的各种运行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出水水质。这些环境条件有:有机负荷、曝气量、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程度、水力停留时间,以及冲击负荷。通过观察活性污泥上的上风原生动物,可以判定出水水质,查找原因,改善运行操纵条件。  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污水净化状况的关系有:

①活性污泥在不良条件下,鞭毛虫、变形虫的数目多于纤毛虫的数目;

②水处理不稳定时的群落由鞭毛虫类、根足虫类组成;

③水处理稳定时的群落包括鞭毛虫类、根足虫类、自由生活的纤毛虫类、缘毛虫类;

④在净化状态良好时的群落中,缘毛虫类数目大于鞭毛虫类和根足虫类。

3、猜测出水水质。从理论上在进水水质、污水处理工艺和运行参数值固定的情况下,每个污水处理系统对应着一种生物群落结构,这种结构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通过广泛地观察和分析微型生物群落和出水水质,可以找出这种群落结构与出水水质之间的联系。

螃蟹壳上长青苔纤毛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产生的原因:螃蟹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螃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常见于鱼蟹混养水面,幼蟹、成蟹都能感染。诱发此病的原因是:赤湖水面水位降低,水域资源呈负营养增长,加上鱼蟹放养密度过大,夏季投饵施肥过多,排泄物长期累积,投苗时未消毒杀菌等。主要症状及危害性: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油腻感。螃蟹一旦染上纤毛虫病,就会食欲下降,蟹体消瘦,形动迟缓,严重影响到脱壳、生长。防治措施:1、放养前的各种准备:幼蟹放养前,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00公斤清湖消毒杀菌。幼蟹用20ppm硫酸锌溶液浸洗15分钟。2、种草:水草可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物质,在湖水中种植或移栽大量水草,水草品种以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为主,覆盖率应在50%以上。3、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定期投放消毒药物或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长期保持湖水肥、活、爽。4、对症下药:对发病水面,全湖泼洒1ppm硫酸锌或甲壳净(甲可清)。

河蟹纤毛虫病如何解决

病因:由纤毛虫寄生引起。 病症:由钟虫、斜管虫、聚缩虫等大量寄生所致。幼蟹及成蟹的背甲、额部、步足上长有许多棕色绒毛,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河蟹行动迟缓,食欲下降或停止,往往因为无法蜕壳而致死。在池塘养蟹条件下,主要因水质过肥,长时间不换水,导致纤毛虫类动物大量繁殖所致。在人工育苗时,尤其是沿海地区,早期蚤状幼体或蟹卵上也会寄生、固着,使发育变态受阻。蚤状幼体身上肉肥,可见棉絮状物,活动能力和趋光性下降,最终大量沉底死亡。 防治:1)发病期间,对养蟹池用“毒虫2号”全池泼洒;2)在人工育苗时,将发病的池水排至0.5-0.6米水深,加入制霉菌素,使浓度达35ppm,经3小时或使钟虫等从状幼体脱落,也比较彻底;3)用制霉菌素80ppm药浴60-120分钟可以完全杀灭聚缩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