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蚯蚓和红蚯蚓区别
至于要说道最喜欢用什么蚯蚓钓鱼,那一定是属于红蚯蚓莫属。红蚯蚓在钓鱼人心中有这特殊的地位,不论大江南北,小编见过的钓鱼中大多都认为红蚯蚓好钓鱼。可事实上确实如此吗?确实如此!红蚯蚓在钓鱼上有很多的优势:个头不大方便鲫鱼吞咽;气味相对较淡不会给自己带来异味;红色容易被鱼儿发现……。但就渔获来说,红蚯蚓可能真的就比不了其他蚯蚓了,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鱼种的时候:大板鲫、胡子鲶、黄骨、黄鳝、鲈鱼等等等等。在用蚯蚓钓鱼的时候,小编除非没有选择,一般不会选用红蚯蚓(现在绝大部分用自制饵料)。至于原因,刚好是前面谈到的红蚯蚓的“优势”。下面小编一条一条的来解释:1、红蚯蚓个头太小,钓不了大鱼小蚯蚓只能钓小鱼,这是实践得出来的经验,尤其是使用小钩细线钓麦穗、白条、趴地虎、虾虎等鱼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选择较小的蚯蚓。但是较小的蚯蚓对于大鱼来说真的太小了,尤其是大板鲫、胡子鲶、黄骨鱼等一些大型肉食鱼类的时候。2、红蚯蚓气味不够浓郁这个其实某些时候是优势,有的人不喜欢蚯蚓的气味,红蚯蚓比起其他蚯蚓来回让人觉得没有那么让人难受。但是正是应为这一点也成了它最大的劣势!前面说到红色的蚯蚓更容易让鱼儿发现其实是扯淡,鱼儿基本都是色盲,在它们的世界里面只有两种颜色:非黑即白。所以不管什么颜色的蚯蚓都对鱼儿吃口和诱鱼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哪怕是彩虹色的,除非它会像虾的眼睛一样反光。鱼儿觅食绝大部分是依靠嗅觉,除了那些攻击性强的猎食鱼类。所以,蚯蚓的气味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蚯蚓气味的传播力度和速度。没有什么气味确实不那么让人讨厌,但是也不容易被鱼儿发现,我们是钓鱼人讲究的是渔获,区区气味怕什么?3、那哪种蚯蚓钓鱼最好呢?钓无定法,我们钓鱼人当灵活变通,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对象鱼选用不同的蚯蚓。下面介绍除开红蚯蚓的其他蚯蚓,也许很多钓鱼人没有见过,但是确确实实是钓大物的好东西;这两种蚯蚓虽然城里不常见,但是农村的钓友一定不会陌生;就算是在城里想想办法还是可以找到4、绿蚯蚓(青蚯蚓)这种蚯蚓一般生活在有草且肥沃的土壤里面,小编小时候家门口有一个大型水库,枯水期的时候河滩上面长满了草,这些矮草里面绿蚯蚓最多。这种蚯蚓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臭!简直臭不可闻!一般牛粪附近总有它的身影。5、绿蚯蚓(青蚯蚓)虽然绿蚯蚓长得丑(蚯蚓没有好看的,除了红蚯蚓顺眼之外),而且臭,但是钓起鱼来那可是一绝!尤其是钓黄骨鱼、胡子鲶、大板鲫的时候;有诱鱼快,中鱼大的特点。其实小编很早以前也不用绿蚯蚓,知道有一天天还没有黑,钓鱼用的红蚯蚓用完了,恰好口还不错。就用树枝在附件挖了几条,本来也没有报太大期望,想着遇到小黑鱼了可以搞一条回去。结果挂上钩第一条就是大板鲫一尾!当天渔获好几斤(小时候十来岁,电工也多收获好几斤算不错了)。6、蚯蚓钓黄骨鱼至此之后有绿蚯蚓的情况下,我一定不会用红蚯蚓,尤其是挖的多的时候用石头捣碎十来条和土打窝,那效果简直不要太好!就算没有粗蚯蚓,挖红蚯蚓的时候也挑选大的!很明显用大蚯蚓上的鱼儿也大多了。7、大黑粗蚯蚓这种蚯蚓比较普遍,农田、菜地潮湿的肥沃土壤都可以找到它。大黑粗蚯蚓看起来吓人,最粗的有小拇指粗。和绿蚯蚓比起来,大黑粗蚯蚓腥味更重但是又没有那么臭,比较适合钓:黑鱼、黄鳝、大罗非、翘嘴等鱼。蓑笠哥用大黑粗蚯蚓钓的最多的就是大罗非了,这种蚯蚓对大罗非简直有致命的诱惑,尤其是野生大罗非。用它钓大罗非最好的地方就是可以有效避开小罗非,调钝过滤小罗非的信号;只等黑漂或者大顶漂的时候抬竿。大黑粗蚯蚓钓大罗非或者翘嘴的时候,还常常可以钓到黄骨鱼、胡子鲶。只是相对于绿蚯蚓来说,诱鱼的效果没有那么好。更多钓鱼知识、福利等活动敬请关注公众号渔之源钓神训练!
蚯蚓有什么不同特点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环境内充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却极少得病,这数蚯蚓体内独特的抗菌数免疫系统有关。 在科学分类中,它们属于单向蚓目。身体呈圆筒状(与线形动物的圆柱形区别),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在第十一节以后,每节的背部中央有背孔;没有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体表裸露,无角质层。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其余各节均具有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500多种,达尔文1881年就曾指出,蚯蚓是世界进化史中最重要的动物类群。
怎样区别蚯蚓和蚓螈
蚯蚓: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
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
围口节为第 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无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
蚓螈两栖纲蚓螈目一类动物的总称,是一种与蚯蚓类似的两栖动物。拉丁文名 _ eryops [er-ee-ahps]名称含义,“拉长了的脸”。日间栖息在土壤中,在夜间才出来觅食,绝大多数的蚓螈,主要是在陆地上活动.它们与蚯蚓最大的不同处就在于它们有嘴巴用以进食,同时还拥有眼睛,虽然眼睛不是很发达.这种两栖类的存在一般人是很难察觉的. 大型蚓螈,多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蜥蜴.一般切碎的鱼虾肉或面包虫都可以接受.人工饲料也能够欣然接受,在食物供给上并不会有任何困难.至于雌雄的辨别一样也十分困难,雌蚓螈将卵在体内孵化并让幼体成长至一定长度才会产下.因此幼体产下后便能够脱离雌蚓螈独立谋生. 体细长,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每1环褶间有排列成行的腺体和真皮骨质小鳞 ,下陷在真皮层内,背面褶间小鳞多达千行,仅个别属无鳞。头侧有1可伸缩的“触突”,可能与嗅觉有关。眼小,无眼睑,眼隐于皮下或为薄的膜骨所覆盖。雄性泄殖腔壁能翻出成为交接器。体内受精。除1科为水栖外,其余都是穴居,栖息在各种淡水域附近的潮湿穴洞内。夜出觅食蚯蚓、白蚁等。卵生或卵胎生。孵出时,鳃裂没有封闭,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鳃裂封闭,鳍褶消失,触突明显伸出,而完成变态。卵胎生的以胚期的齿刮取母体输卵管壁分泌的乳汁状物作为营养物质。在现生两栖类中仅蚓螈目有骨质小鳞,头部骨片间一般无大窝孔。前者是古老特征,后者与古两栖类中无大窝孔者相似。可能与壳椎亚纲的缺肢目或晚石炭世的弛顶螈(lysorophus)有渊源关系。石炭纪有可疑的化石;巴西发现古新世的一块躯椎确认为是蚓螈目的。中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