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的资料
中国大鲵(学名:Andrias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
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
扩展资料:
作为世界级濒危两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对生存水质的要求极为苛刻,一般只生活在清澈的小溪石涧间。“娃娃鱼可是生态环境活的晴雨表,它的频频现身,表明浙江省各地自然环境不断优化,一些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省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陈苍松说。
“娃娃鱼又名大鲵,三四十年前在浙江省各地都有分布。”陈苍松给记者翻看1990年的《浙江动物志》,记载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淳安、云和、龙泉、庆元等地有大鲵分布。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大鲵迅速消失,只有在偏远山区还有少量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娃娃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娃娃鱼归去来
大鲵的简介
大鲵,别名娃娃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学名为Andriasdavidianus。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大鲵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大鲵主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我市也偶有所见,其个体不大,往往被人误认为一般鱼类。2001年夏天,我市溪口镇集贸市场一摊位上曾被市民发现有一条仅长数厘米的大鲵出售,购下后送有关部门签定,目前饲养在滕头村水馆内。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能发出"娃娃"的叫声,类似婴儿声,故名娃娃鱼;在贵阳又俗称为"狗鱼"。贵州多深山溪谷,很适于娃娃鱼生长繁殖,所以盛产此鱼。贵州黔东南、黔南、铜仁各地均有出产,尤以凯里下司一带所产最多最肥,重的可达四五十斤。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