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生活在哪里
海豹主要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
海豹是鳍足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南极海豹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地。
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例如,在中国的辽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见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公里,同时又善潜水。
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kg鱼。
海狮!海狗!海豹!都是同一样动物吗
不是鳍脚类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动物。与其它很多分类单位相比,对于鳍脚类内部的分类划分争议不是很大,基本上都一致认为现存的鳍脚类可以划分为海豹科、海狮科和海象科,其中海狮科和海象科被认为关系非常密切,被统称为“有耳海豹”,而海豹科和它们关系稍远,又被称为“真海豹”或者“无耳海豹”。“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有很多明显的不同,除了“有耳海豹”有可见的外耳,而“无耳海豹”没有可见的外耳这个明显特征之外,二者最显著的区分在于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不同,其中又以海狮科和海豹科之间的差异最大,而海象科大体上类似海狮科,但是也有些介于二者之间。“有耳海豹”类的鳍脚较长,海狮科的前肢在指骨的末端被软骨进一步延长,形成宽而大的鳍脚,而爪子只是位于鳍脚上面的退化的残余,毫无用途。“有耳海豹”类的后肢可以向前折叠,在陆地上走路的时候四肢可以将身体支离地面,比较灵活,有些种类如南极海狗在陆地上的速度几乎可以赶上人类奔跑的速度。“有耳海豹”在水下主要靠前肢推动,海狮科在水下动作快速而灵活,而“有耳海豹”的所有成员都不擅长深潜。“无耳海豹”的后肢不能向前折叠,在陆地上后肢使不上劲,肚皮贴着地面,走路靠前肢和肚皮的蠕动,显得很笨拙。有耳海豹类的前肢则通常保留有较发达的爪子。这可能和“无耳海豹”类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无耳海豹”类的很多成员是在冰上繁殖,几乎不用上陆地,在光滑的冰上行走并不需要把身体直离地面,但是需要爪子来帮助固定。不过“无耳海豹”并非都在冰上繁殖,所以这个特征虽然和在冰上的活动有关,但是并不能视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无耳海豹”水中主要是靠后肢推动,其中有些种类和海狮类一样游泳灵活但不擅长深潜,而有些种类则是深潜的专家。“有耳海豹”类的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而“无耳海豹”则通常雌雄差异不大,而雌兽甚至体型更大些,不过也有例外。和进入海洋的另两类哺乳动物鲸类和海牛类相比,鳍脚类不能算是彻底的海洋动物,还没有摆脱对陆地的依赖,并保留有一定的陆地动物的特征。不过如果仅看在水中的运动能力,鳍脚类则已经对海洋有了很好的适应,有些种类在水中有非常高超的灵活性,另一些种类的潜水能力则可以和鲸类媲美。鳍脚类这几个科内部的中属划分虽然有争议,但是争议也不是很大,然而其本身的地位却并不明确。鳍脚类长期以来都被当作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和食肉目有亲缘关系;或者就是被列为食肉目中个一个亚目,和其它食肉目成员并列。但是鳍脚类实际的分类地位并不足以和食肉目其它成员并列,而且鳍脚类是不是一个自然类群也尚不确定,很可能是“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分别演化的。食肉目可以划分成猫形类和犬形类,犬形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包括犬类,一类包括熊类和鼬类等,鳍脚类就是属于后一类。现在一般认为,“有耳海豹”和熊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熊类属于同一支系。“无耳海豹”的地位则不很明确,尚不清楚是属于熊类这个支系还是鼬类这个支系,如果是属于鼬类这个支系,这样就和“有耳海豹”有完全不同的起源,鳍脚类也并不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二者的相似只是进化上的趋同而已。作为海洋哺乳动物,鳍脚类的化石不是很多,不过还是有些比较完整的化石被发现,其中以太平洋地区的“有耳海豹”类化石最丰富,这一带可能正是“有耳海豹”类的演化中心。鳍脚类化石中最著名的是海熊兽Enaliarctos和异索兽Allodesmus,二者都发现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这里在现在也是个鳍脚类特别是“有耳海豹”类比较丰富的地区。海熊兽的时代为中新世初期,是已知被较早的鳍脚类,曾经在加州附近发现过近乎完整的化石。海熊兽是体型较小的鳍脚类,身长1.4-1.5米,体重估计约有80公斤。海熊兽的一些特征和陆生的熊类非常相似,而同时也有一些适应海洋生活的特征。有趣的是,海熊兽同时具有一些“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的特征,这可能预示着鳍脚类的确是一个自然类群,“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拥有共同的祖先,只是尚不构成充分的理由。异索兽代表“有耳海豹”中一个已经灭绝的支系,和海狮科、海象科相并列,与海象科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一些。异索兽所在的这个类群的生存时间仅限于中新世,到中新世晚期,这个类群就灭绝了。海象科也是一个衰落的类群,在史前时代特别是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曾经发现过很多种类,而仅仅有一种幸存到了现代。相反,海狮类科则是比较现代的类群,特别是其中的海狗类,虽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但是不同种类差异并不是很大,表明其辐射分化的比较晚。现存的鳍脚类分布遍及从北极到南极的各个海域,甚至在一些内陆湖泊中也能见到。鳍脚类的分布地区可以划分成南北两部分,不过这两部分并不和南北半球相吻合,其分界线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一带,南方类型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再往北则是北方类型占主导地位 不是
小海豹有什么生活习性
海豹在水中洞察目标的本领是很大的。它在清澈的水中虽谈不上明察秋毫,但也能。眼就认出只有5 克重的小鱼。即便在比较混浊的水中或幽暗的水下,海豹也能看到极小的鱼类。到了陆地上,这种动物同样也能准确无误地发现敌害。这是因为在海豹的捕食、定向和其他活动中,眼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的海中和陆上生活,使它的眼睛发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异。海豹的眼睛大而有神,晶状体很大,近似球形,便于接收大量的光线。海豹眼睛的外层有透明的瞬膜,既能保护眼睛,又可提高视力。它的视网膜还有招皱,使眼球的容积能随水压变化而改变,有利于在深水中看清其他动物的行踪。此外,海豹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很多,使它在陆地上也有较好的视力。 不过,与陆地上的高等动物相比,海豹的陆上视力毕竟要差一些。因而有人说,海豹的眼睛在水中是“正视眼”,而在陆上是“近视眼”。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海豹在陆地上的活动主要是休息或产仔,对视力的要求不是太高;而在水里就不一样了,寻觅和追捕鱼类,对视力的要求很高。因而,它的眼睛结构主要是适应水中的活动。特征描述 我们基本没有测量过成年僧海豹的体形和重量。 成年雌性僧海豹据说长度可达2.3米(7.5英尺)重量可达205-273公斤(452-602磅)。 成年雄性体形稍小,长度约为2.1米(6.9英尺)重量170-230公斤(375-507磅)。 成年僧海豹背部银灰色,喉咙、胸部和肚皮则为奶黄色。 身体上还有一些浅色斑点。 随着时间变换,背部颜色变成棕色,身体两侧和肚皮变成黄色。 雄性还有部分雌性随年龄增长后变成深棕色或黑色。 还有色成年夏威夷僧海豹身体上因为海藻在皮毛上生长导致的红色或绿色斑。 新生小海豹出生时的皮毛上有黑色长毛,大约重14-17公斤(31-37磅)长1米(3.3英尺)。 自然发展历史 夏威夷群岛西北部的的Leeward Chain,Kure Atoll,Midway Atoll,Pearl and Hermes Reef,Lisianski岛,Laysan岛,和法属Frigate Shoals等地的远岛或环礁的沙滩和亚热带水域都可以发现夏威夷僧海豹。 这些小岛和环礁绵延2,000多公里(1,240英里)直到夏威夷主岛的西北部。 Necker和Nihoa岛尽管缺少雌海豹产仔所需的沙滩和近岸浅水地,我们仍可在这里发现少量的僧海豹。少量僧海豹生活在夏威夷主岛,偶尔也可以在Johnston环礁发现僧海豹。 有关僧海豹的自然发展历史的相关信息主要来自其在陆地上的活动,有关其在陆地以外地区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知之甚少。无论在陆地还是水中,僧海豹一般都独居。 根据生活的地点不同,雌性僧海豹在4-8岁之间达到性成熟,每年产一仔。 雄性的性成熟年龄未知,可能和雌性相同。 产仔全年都有可能,但一般在12月到次年8月中,其中3月和4月初为高峰。 大部分幼仔生在French Frigate Shoals,Laysan岛,Lisianski 岛,Pearl和Hermes礁和Kure环礁。 Midway环礁以前是僧海豹的产仔地,但60年代被美国海军占领后僧海豹就舍弃了这里。 大部分僧海豹会一直生活在其出生地,偶尔会在不同地点之间活动。 小海豹的出生皮毛会在6周左右褪掉。 有关僧海豹食物的信息较少,一般认为它们食用各种鱼类,头足类动物(包括章鱼和鱿鱼)和甲壳类动物(包括龙虾)。僧海豹寿命为20-25年左右。 由于各种因素如空间、食物、可能包括周围环境空气温度等影响,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不会过高, 大约为几千只左右。 现有数量大约在1,300到1,400只。 在1958年到1996年之间, 僧海豹的繁殖数量下降了60%。 而且数量还在不断下降,1985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下降幅度为4%。 物种状况 状况 根据美国濒危物种法案1976年夏威夷僧海豹被列入濒危物种,IUCN将僧海豹列入受威胁物种,CITES将僧海豹列入附录I。 对该物种的威胁 夏威夷僧海豹早期受到猎人、捕鲸人和渔民的过渡开发利用。 1800晚期已经非常少见。 现在,僧海豹面临的威胁主要包括渔网误捕、有意猎杀、食物减少以及食用含有大量有毒藻类而被丢弃的鱼等。 和其他僧海豹(极度濒危的地中海僧海豹以及灭绝的加勒比僧海豹)类似,夏威夷僧海豹也对人类的干扰和栖息地减少十分敏感。 上述原因,加之鲨鱼的攻击,遗传性繁殖速度慢、以及一种攻击行为(一些雄性海豹攻击性性行为会导致雌海豹或还未成熟的海豹受伤甚至死亡)等因素持续威胁着整个种群。 保护措施包括:保护重要栖息地,保护主要的繁衍栖息地,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僧海豹的生存进行研究,放归年幼僧海豹,海洋垃圾的清除,减少人类的干扰。 还有一些科学家支持进行圈养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