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龙的命名
大鸭龙的分类有着很漫长、曲折的历史。正模标本(编号AMNH 5730)是由J. L. Wortman与R. S. Hill所发现的,发现于南达科塔州黑山(Black Hills)的海尔河组,并于1882年由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叙述、命名。这个化石是一个完整头颅骨及大部分骨骼,缺少骨盆与部分胸部,被河川的侵蚀、冲刷作用带走。其口嘴部保存了角质鞘的组织。在1856年,约瑟夫·莱迪(Joseph Leidy)建立奇异糙齿龙(Trachodon mirabilis);双芽龙则是在1876年由科普所命名,也是个根据牙齿而建立的物种。科普当时认为糙齿龙已不被使用,因此将奇异糙齿龙归类于双芽龙属,并将这个发现于南达科塔州的部分骨骼归类于奇异双芽龙(Diclonius mirabilis)。约瑟夫·莱迪当时已承认糙齿龙的化石来自于许多不相干的恐龙,并曾经重新研究,但没有正式的发表过就逝世。在当时,科普将鸭嘴龙类叙述成生活在岸边、水陆两栖的动物,这个形象长久以来根植于大众文化之中。科普的理由是鸭嘴龙类的颌部关节虚弱,它们若以陆地植物为食,颌部关节可能会脱落。但是,科普当时取得的标本并不完全,缺少颌部内侧、支撑牙齿的骨头,鸭嘴龙类的牙齿其实非常牢固。自1899年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买下大鸭龙的正模标本。科普曾尝试叙述整个头骨与骨骼,但研究并没有完成,就已死去。在1904年,蒙大拿州中部的海尔河组发现另一个标本(编号AMNH 5886),由当地两位牛仔发现,两人争论一些骨头是否是化石,或是死去动物的骨头,并曾用脚踢化石来测试,造成化石破碎。当地另一位牛仔以手枪与这两位牛仔卖下这些化石,之后再转售给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巴纳姆·布郎对这个化石遭到破坏感到遗憾,并在1906年完成这个化石的研究。这个化石非常完整,包含几乎整段脊柱。在1907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将布朗与科普研究的标本,重建成两个完整的骨架,以奇异糙齿龙的名称展出。工作人员将科普研究的骨架架设成头部低垂的进食姿势,而将布朗研究的骨架架设成以二足方式站立。当时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形容,进食的骨架是在沼泽进食,而站立的骨架是因暴龙接近而站起。 在20世纪初期,鸭嘴龙类的分类发生非常大的改变,许多研究人员将原有物种改变分类,或是成为其他物种的异名,其中大部分物种的化石稀少、不完整。在1902年,海彻尔将鸭嘴龙类的柱齿龙、双芽龙、鸭嘴龙、Ornithotarsus、帆骨盆龙、强龙、破碎龙的一种(Claosaurus annectens),以及碎嘴龙、大师龙归类于糙齿龙属。海彻尔并认为马什命名的C. annectens,与科普命名的奇异双芽龙是相同物种,因个体差异或形变而被归类于不同属。在1910年,加拿大与蒙大拿州发现的鸭嘴龙类化石,显示鸭嘴龙类有高度生物多样性。在1915年,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重新研究鸭嘴龙类,认为强龙的化石只发现于兰斯组,糙齿龙的化石则发现于年代较早的朱迪斯河组,或是相同年代的地层。在1942年,理查·史旺·鲁尔与尼尔达·莱特的北美洲鸭嘴龙科专题论文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C. annectens与数个化石建立为一个新属,称为鸭龙(Anatosaurus),属名意为“鸭子蜥蜴”,模式种为A. annectens。而且,他们将长头糙齿龙、奇异双芽龙改归类于鸭龙属。而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骨骼,与A. annectens不是相同种,于是另建为科氏鸭龙(Anatosaurus copei),种名是为纪念科普首先的描述。科普研究的编号AMNH 5730标本成为科氏鸭龙的正模标本,而布朗研究的编号AMNH 5886标本则成为近模标本。 鲁尔与莱特的研究被延用了数十年。在70与80年代,Michael K. Brett-Surman在博士毕业研究中重新研究这些鸭嘴龙类化石。他提出鸭龙的模式种(A. annectens)是埃德蒙顿龙的一种,而科氏鸭龙则是独立的属。虽然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并不承认毕业论文为正式研究,后来的科学家与论文多采用Brett-Surman的说法。在1990年,Ralph Chapman与Brett-Surman正式发表学术研究,将科氏鸭龙建立为新属,大鸭龙(Anatotitan),模式种是科氏大鸭龙(A. copei)。属名是由拉丁文的鸭子(anas)与希腊文的泰坦(Titan)组合而成,意为“巨大的鸭子”。在1902年,海彻尔曾提出科氏大鸭龙的标本事实上是个Edmontosaurus annectens,而它的头颅骨在化石化期间经已被压扁,才有现时的长扁外貌。在2004年,杰克·霍纳(Jack Horner)、大卫·威显穆沛(David B . Weishampel)、凯萨琳·福斯特(Catherine Forster)等人再度提出这个说法。 在1889年,海彻尔在怀俄明州奈厄布拉勒县的兰斯组发现一个鸭嘴龙科下颌骨头(编号YPM 616),这个部分下颌骨头相当大、修长。在1890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将这个骨头分类在长头破碎龙(Trachodon longiceps)。但是于1942年, 古生物学家鲁尔、莱特辨认出这个骨头的侧边有明显的棱脊,与科普叙述的标本类似。科普研究的化石是个齿骨,长约92厘米;马什研究的齿骨长度估计为110厘米。在1991年,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将长头破碎龙归类于大鸭龙属,成为长头大鸭龙(A. longiceps)。在1997年,唐诺·葛勒特(Donald F. Glut)的研究引用这个分类法。而杰克·霍纳与威显穆沛认为长头大鸭龙只是科氏大鸭龙的异名。在2004年,两人将长头大鸭龙改归类于埃德蒙顿龙的一种(E. annectens)
魔兽世界龙鳞制皮任务需要的道具
任务要求:2个硬化蝎壳胸甲(12个厚皮12个蝎壳4个丝线);2个硬化蝎壳手套(6个厚皮8个蝎壳2个丝线)10片龙鳞。
配方掉落地点:废土强盗塔纳利斯(64,30)——硬化蝎壳胸甲废土窃贼塔纳利斯——硬化蝎壳手套
推荐搜集材料地点:
龙鳞:尘泥沼泽和悲伤沼泽43-45级左右的精英龙人。
蝎壳:塔纳利斯的蝎子们。
制皮玩法
制皮在怀旧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许多职业都能从制皮中获得很好的装备。这些装备对于准备开荒团本的战士、盗贼、德鲁伊、猎人、萨满和圣骑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制皮也是一个非常适合赚钱的专业。
当你角色等级达到40级,制皮等级到达225级后,可以继续学习龙鳞制皮、元素制皮或部落制皮,每个分支都有特殊的制皮配方。龙鳞制皮偏向于制作法抗锁甲,元素制皮偏向于制作法抗皮甲,及一些趣味性的物品,而部落制皮则适合制作各职业团本所用到的皮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