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龙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大椎龙又称为巨椎龙,一只成年的大椎龙若靠两条后肢站起来的话,头部可以够到双层公共汽车的顶部。它的头大颈长,外形小巧,四肢着地,也能后肢站立起来采食。前肢上的“手”很大,拇指上长着大而弯曲的爪,用以捡取食物。
大椎龙的外形
大椎龙的外形轻巧,它的头小,胸部较浅,尾巴细长,四肢也瘦长。就整个身体而言,大椎龙的头部和颌显得很小。它的前肢结实,指间距离也比较宽,拇指上爪特别大,可以弯曲,大椎龙经常以四足行走,并且在行走时的姿势可能是抬着头,尾巴与身体保持平衡。
大椎龙的颌部
大椎龙的上颌是突起的,这可能表示在下颌骨末端的嘴喙部位是皮质的,而大椎龙的下颌像板龙一样有一个鸟喙骨隆突。这个鸟喙骨隆突比板龙的要浅平一些,但也能够控制下颌的肌肉。大椎龙的颌部关节在上排牙齿的后方,这的牙齿很小,可以咬碎树叶,但咀嚼功能却不强,此外,大椎龙上下颌都长着血管孔可以让血管通过,这表明它长有脸颊。
大椎龙的生活方式
大椎龙是陆地上最早出现食植恐龙之一。它依靠两条后肢直立,能够到大树顶替的嫩芽的树叶。在它的肋骨部位找到了一些小卵石,古生物学家们估计这是大椎龙用来帮助它的胃中消化食物的,而且根椐化石的发现地点可以得知,它既可以生活在森林茂密的北美冲积平原上,也可以生活在非洲南部大地上。
大椎龙的探亲
2.3亿年~1.78亿年前,科学家发现了最早的食草恐龙——原蜥脚类恐龙。1979年,在阿根廷了发现了鼠龙的幼龙化石,它的头,眼睛和四肢与身体相比都显得很大,幼龙的化石只有20厘米长,大小与猫相仿,但由于未发现成年鼠龙化石,所以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化石也可能是某种已知恐龙的幼体,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它所属的这类恐龙就可能不是最小的恐龙,这一说法有待考征。
大椎龙的食性
古生物学家经长期研究其化石提出,大椎龙和其他类似的原蜥脚类恐龙也是肉食性恐龙。这是因为大椎龙具有高而坚固的前排牙齿。且它的牙冠有锯齿边缘,还有古生物学家认为大椎龙应是杂食性恐龙,它用前面的牙齿撕咬肉类,而用后方的牙齿可以咀嚼植物。
恐龙名片
名称:大椎龙
时期:侏罗纪早期
外形:长6米
属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美国非洲:津巴布韦,纳米比亚。
大椎龙的分类
大椎龙属于原蜥脚下目,原蜥脚下目是群早期蜥臀目恐龙,生存于三叠纪与侏罗纪,并在侏罗纪末期灭亡。原蜥脚下目的其他著名属包含:板龙、云南龙、与里奥哈龙。基础蜥脚形亚目的系统发生学仍在争论中,根据亲缘分支分类法,一个天然演化支应包含它们的共同祖先与其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所以许多过去被认为是典型原蜥脚类的物种,因为无法与原有物种构成一天然演化支,近年被排除在原蜥脚下目之外。但哪些物种构成原蜥脚类为一个单系群,仍不确定。在2003年,亚当·耶茨(Adam Yates)与詹姆斯·基钦(James Kitching)公布了一个演化支,包含:里奥哈龙、板龙、科罗拉多斯龙、大椎龙、以及禄丰龙。在2004年,彼得·加尔东(Peter M.Galton)与保罗·阿普彻奇(Paul Upchurch)则将原蜥脚下目列为单系群,包含:砂龙、近蜥龙、爱珍多龙、卡米洛特龙、科罗拉多斯龙、优肢龙、金山龙、莱森龙、禄丰龙、大椎龙、黑丘龙、鼠龙、板龙、里奥哈龙、吕勒龙、农神龙、鞍龙、槽齿龙、易门龙、以及云南龙。在2005年,杰佛瑞·威尔森(Jeffrey A. Wilson)提出大椎龙、金山龙、板龙、与禄丰龙,形成一个天然演化支,可能还有贝里肯龙、雷前龙等蜥脚类恐龙。在2007年,Matthew F. Bonnan与耶茨提出卡米洛特龙、贝里肯龙、黑山龙可能属于蜥脚下目。同样在2007年,耶茨将雷前龙、黑丘龙、贝里肯龙归类为基础蜥脚类恐龙,而且认为原蜥脚下目是板龙科的异名,而没有使用这分类。但耶茨并没有排除少部分原蜥脚类构成一个单系群的可能性,这些成员包含板龙、里奥哈龙、大椎龙、以及它们的最近亲。大椎龙是大椎龙科的模式属,该科名称即来自于大椎龙。大椎龙科可能包含云南龙,但在2007年,Lu等人将云南龙列入个别的云南龙科。在2007年,耶茨提出近蜥龙类,而大椎龙科的大椎龙、科罗拉多斯龙、禄丰龙,以及云南龙属于近蜥龙类。同样在2007年,纳森·史密斯(Nathan D. Smith)与迪亚戈·玻尔(Diego Pol)在他们的系统发生学研究中,将大椎龙、科罗拉多斯龙、禄丰龙、以及他们新建的冰河龙(Glacialisaurus),列入大椎龙科中。数个发现于阿根廷的疑似大椎龙化石,被建立为新属,远食龙(Adeopapposaurus),属于大椎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