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鼬是什么动物
鼠鼬隶属于食肉目鼬科。夏季背部体毛为棕色,腹部为白色,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尾尖为棕黑色。
哺乳期约50天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以及欧洲,亚洲西部,东部和东南部等地。栖息与苔原,平原,山地森林,沼泽,草原和农田等地。
夜行性,在北极生态系统中,或者说在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系列中,旅鼠和鼬鼠是相互对应的,鼬鼠生下来似乎就是专门对付旅鼠的。它们的个体很小,连尾巴在内长度只有40厘米,雄性较大,体重也不过400克左右。腿短灵活,身小柔软,只要脑袋能钻过去,身体就会通行无阻。所以,它们几乎可以和旅鼠一样,来往穿梭于迷宫一般的地下通道之中,在草丛、雪堆和地表之下与旅鼠展开了深入持久的地道战和游击战。每年春天,在大批候鸟来到北极之前,旅鼠下的第一窝幼仔便为鼬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口粮,也为鼬鼠繁殖后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鼬鼠的皮毛很柔软,可以用来做大衣,鼬鼠的肉也比较鲜美,因此有一段时间长遭猎人的捕杀。
鼬属的主要物种介绍
香鼬(Mustela altaica)是一种生活在亚洲山区的鼬鼠,分布在哈萨克斯坦、西藏、拉达克及喜玛拉雅山至蒙古、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南部及韩国。雄性香鼬体长22-29厘米,尾巴长11-15厘米,重217-350克。雌鼠体长22-25厘米,尾巴长9-12厘米,重122-220克。香鼬在春天及秋天会换毛。冬天背部的毛皮呈深黄色至赤褐色,腹部及喉咙呈淡黄色至奶白色。吻与耳朵间一般都呈深灰褐色。尾巴较背部更为红色。夏天毛皮呈灰色至灰褐色,一些则呈浅黄色。它们的嘴唇是白色的,下巴呈灰褐色至白色。白鼬(学名:Mustela erminea)为鼬科鼬属的动物。形似黄鼬,身体细长,四肢短小;体长25~35厘米,尾长6~10厘米;毛色随季节不同,夏季毛色背部为灰棕色,腹部为白色,足背为灰白色;冬季毛色除了尾端黑色,全身纯白。分布于从欧洲和前苏联到达日本和北美北部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吉林、新疆、辽宁等地,多见于森林地区到荒漠、及3000米以上的高山林区。草原草甸、沼泽地河谷地以及半荒漠的沙丘及耕作地均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艾鼬(学名:Mustela eversmanii)为鼬科鼬属的动物。分布于克什米尔地区、蒙古、前苏联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陕西、青海、内蒙古、河北、山西、西藏、辽宁、吉林、新疆、四川等地,多生活于栖息于北部和西部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灌丛及村庄附近以及海拔一般约在3200米以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乌兹别克布哈拉至俄罗斯奥伦堡之间中亚地区。黄腹鼬(学名Mustela kathiah)属于鼬科,是一种小型的食肉动物。它们分布于斯里兰卡、华南及东南亚很多地区。黄腹鼬的研究资料不多,只知道它们是日行性,喜欢茂密的森林。它们以捕食啮齿类动物为主,但也会袭击雀鸟及其他小动物。它们行动速度快速,繁殖数量多。欧洲水貂(学名:Mustela lutreola,英语:European mink),又名欧洲鼬、俄罗斯貂(Russian mink),是欧洲的一种鼬,分布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罗马尼亚、乌克兰、爱沙尼亚及俄罗斯(但不包括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等地。它们以往分布在整个欧洲,北至芬兰,但却已从这些地区消失。它们的外观很像美洲水貂。黑足鼬(学名:Mustela nigripes),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小型食肉性哺乳动物和唯一原产于北美地区的雪貂,亦是俄国草原臭鼬的近亲。鼬科。同科物种有:黄鼬(黄鼠狼)、水貂、臭貂、貂属和獾亚科。它与被驯化的白鼬或蒙眼貂外型非常相似,常被别人混淆。黑足鼬是北美著名的濒危物种。伶鼬(学名:Mustela nivalis)为鼬科鼬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包括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吉林、新疆、四川、辽宁等地,多栖息于类似白鼬、但更喜欢干燥的地域。在林区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或干旱地针叶林、林缘灌丛以及亦常见于草原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韦斯德博顿。黄鼬(学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黄鼠狼,或黄狼,也叫喜马拉雅鼬或者西伯利亚鼬,属于鼬科鼬属。是小型的食肉动物。黄鼬体长为25-39厘米,尾长13-21厘米,体重一般在360-820克,体色为棕黄色,主要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至西藏、泰国等地,中国大陆很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纹鼬(学名:Mustela strigidorsa)为鼬科鼬属的动物。分布于锡金、老挝、尼泊尔、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栖息于经常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河谷区域以及农田埂道和村寨周围的灌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鼬科动物有什么独特的生理构造
鼬科动物,包括獾、黄鼠狼和水獭,是八大食肉动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们生活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其余各洲都可找到它们的踪影。这个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动物。有一些鼬科动物长着圆圆的长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适于在树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黄鼠狼和狼獾则都有更大强壮的身体。鼬科动物在它们肛门附近都长着可以分泌刺鼻气味的腺体,这些气味用来确定领地,相互沟通或防御敌人。
臭名昭著的小动物
黄鼠狼和它的亲戚,如鼬、貂鼠、臭鼬、貂和狼獾,都臭名昭著。大多数是食肉动物,可以用牙齿咬死和咬碎猎物,如老鼠。所有都依靠自己独个捕食,可以把比它们大许多的动物在脖上一口咬死。黄鼠狼和臭鼬在地面和地洞中追捕猎物,貂则在陆地上和水中进行捕食,大一点的狼獾则既是捕猎者又以腐物为食。
白鼬
食肉目鼬科,体形细长,耳小,四肢短。毛色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冬季除尾尖为黑色外,全身白色。夏毛背部及体侧棕色,腹部白色,尾尖黑色。雌性有4对乳头。每年春末夏初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产3~9仔。分布于欧洲、美洲北部及亚洲的中部和北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白鼬别名“扫雪”,它是鼬属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栖息范围很广,从森林到草原、沼泽地及农田,特别是河谷附近。过地栖生活,多在夜间活动,善于攀爬及游泳,能在雪地上奔跑,遇敌时,能在积雪下活动,行动十分敏捷。常抬起头和前肢站立,观察周围动物的情况。主要捕食鼩鼱和田鼠等啮齿动物,也食鸟类、鸟卵以及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等。冬季毛皮质量较好,可制作上好的裘衣。
黄鼬
食肉目鼬科,身体细长,四肢短,冬季尾毛篷松。全身毛浅棕色或棕色,背部较深,腹部稍浅。冬毛稍浅,而夏毛颜色略深。巢多筑于田间、村边的草垛中,或居民堆放柴草的空房内等处。妊娠期一般为33~37天,每胎产2~8仔,最多可达12仔。我国除新疆和海南外,几乎遍布全国,但主要产于长江下游的平原地区。
黄鼬别名“黄鼠狼”、“黄狼”。主要栖息于平原耕作区、村落附近、林区的河谷、土坡、小草丘及灌木丛等处。多在晨昏活动,但白天偶尔也出来活动。性情凶猛,遇到敌害时,会从肛门部的臭腺放出臭气自卫。主要捕食啮齿动物,也吃鸟、蛋卵、蛙、蛇和昆虫等,有时也盗吃家禽。黄鼬毛皮细密,颜色美观,是我国珍贵的毛皮兽之一,它的毛皮可制作成上等的裘皮,尾毛可制作毛笔和画笔。
艾鼬
食肉目鼬科,身体背面棕黄色,但后背及腰部的毛尖转为黑色,额部棕色杂有白毛。周围及两眼间为棕褐色,耳壳背面和前缘呈白色。胸部、四肢和鼠鼷部呈黑褐色。1年能繁殖2次,妊娠期38~41天,一般每胎产5~8仔。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甘肃、四川、山东和河南等地。
艾鼬别名“艾虎”。栖息于开阔的山地和草原,常见于旱獭栖息的地方,穴居,大多数利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繁捷,会攀爬,善于游泳。主要捕食鼠兔、田鼠、旱獭等啮齿动物,也吃鱼类、蛙类和鸟类等,有储藏食物的习性。
蜜獾
食肉目鼬科,身体结实,四肢粗短,鼻面部较短,眼耳较小,前足有强爪。毛粗糙,腹毛稀少。背面从头顶至尾部的毛灰色至浅黄色或白色。腹面深棕色或黑色。妊娠期6个月,每胎一般产2仔。分布于摩洛哥南部至南非好望角、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印度西部。
蜜獾栖息于各种类型的地带——雨林、开阔的平原以至于沙漠。它们常单独或成对在黄昏和夜间外出活动,白天则在地洞中休息。主要过地栖生活,但能爬树。食性较杂,食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动物的腐肉,也食植物的浆果,特别喜食蜜蜂和蜂蜜,它与黑喉响蜜列鸟结成十分有趣的“伙伴”关系,黑喉响蜜列鸟喜食蜂蜜,蜜獾根据它的叫声来寻觅蜂巢,而后将蜂巢破坏,并舔食蜂蜜,黑喉响蜜列鸟也跟随其后分享美味的蜂蜜。
狗獾
食肉目鼬科,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两颊自口角经耳基到头后条有1条,中央1条自鼻尖至头顶,其间夹有2条黑棕色宽带。耳缘白色,背毛关而粗,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并掺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明显,下颏、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黄白色。每年春天产仔,妊娠期10个月,每胎产3~4仔。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们各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