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的资料
中国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
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
扩展资料:
作为世界级濒危两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对生存水质的要求极为苛刻,一般只生活在清澈的小溪石涧间。“娃娃鱼可是生态环境活的晴雨表,它的频频现身,表明浙江省各地自然环境不断优化,一些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省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陈苍松说。
“娃娃鱼又名大鲵,三四十年前在浙江省各地都有分布。”陈苍松给记者翻看1990年的《浙江动物志》,记载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淳安、云和、龙泉、庆元等地有大鲵分布。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大鲵迅速消失,只有在偏远山区还有少量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娃娃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娃娃鱼 归去来
中国大鲵的外形特征
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身长约60-70厘米,体重约5-6千克,最大可达1米以上,分为头、躯干、四肢及尾4部。头大而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外鼻孔小,略呈椭圆形,近吻端;鼻间距大于吻长的1/2;眼小,背位,无眼睑;眼间距较宽,约为眼与鼻孔间距离的1.5倍;口裂特大,偏腹位,上唇唇褶在口裂后部清晰,犁骨齿与上领细齿平行排列,齿列正中处微凹;舌大,扁圆形,前端连于口腔底部。 躯干部扁平,胁胯间距约为全长的1/3;肋沟10-13;体两侧各有一条很宽很厚的皮褶。四肢短而粗扁,前肢4指,无爪;第四指外缘有宽厚的缘膜,指长顺序为2、1、3、4。后肢5趾,趾长顺序为3、4、2、5、1,第3趾最长,趾间微蹼。体表光滑湿润,富有皮肤腺,受到刺激后能分泌乳白色粘液,头部背腹面密布成对的疣粒,眼眶周围疣粒更为密集,排列较为整齐;头顶中部,上下唇缘及咽喉中部光滑无疣;吻端及头背之疣粒排列不甚规侧,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有成行疣粒,背腹面疣粒较大。 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大鲵,又名娃娃鱼,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 1871),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除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日本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濒危状况:中国物种红色名录:CR,IUCN 红色名录: CR(2004);保护类型:CITES附录: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引自百度百科由资料可知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