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螈的蚓螈类
蚓螈类体形似蚯蚓,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和带骨均退化消失,体表富有粘液腺,身体有些部位有鳞片的残余。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些种类的雌性有孵卵行为。版纳鱼螈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睛退化,仅可见点状残迹。栖息于海拔200-600m,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喜居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畔,营穴居生活。 捕食方式与食物,昼伏夜出。觅食蠕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识别特征与习性,体呈蠕虫状,乍看似蚯蚓,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隐于皮下,眼鼻间有触突,体具环褶360个左右,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纹。全长约380mm。 鱼螈有2属36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鱼螈与吻蚓非常相似,有人将二者归为同一科,鱼螈也有很多类似吻蚓的原始特征,但是触突已经位于眼的前方等特征比吻蚓略微进步些。鱼螈科为卵生,雌螈用身体盘绕这些卵直到卵孵出。鱼螈科在我国有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两种,其中版纳鱼螈曾经被认为就是双带鱼螈,后来才确认为独立的种,它们是无足目在我国的仅有代表。
蝾螈怎么读
róng yuán。
蝾螈都有尾巴,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蝾螈的视觉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捕食,以蝌蚪、蛙、小鱼,孑孓、水蚤等为食。它的四肢不发达,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水栖类型在水中产卵,陆栖类型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
蝾螈大多体色鲜艳美丽,但它们是有毒的,它们就利用这种鲜艳夺目的颜色告诫来犯者,当蛇向蝾螈发起进攻时,蝾螈的尾巴就会分泌出一种像胶一样的物质,它们用尾巴毫不留情地猛烈抽打蛇的头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给粘住为止。
中国现有4种蝾螈属(含两个亚种),但分布范围较宽,东起东海沿岸地区,西至云贵高原,北自河南省南部,南达广东;其中东方蝾螈分布较广且连续,蓝尾蝾螈仅局限与云贵高原,另两种的分布区较窄,其中呈贡蝾螈,迄今只见于模式产地地区。
扩展资料
蝾螈主要品种
1、中国特有种:东方蝾螈
形态特征:体背面显黑色蜡样光泽,一般无斑纹;腹面橘红色或朱红色,其上有黑斑点;肛前半部和尾下缘橘红色。肛后半部黑色或边缘黑色。
种群状态:该蝾螈分布去较宽,其种群数量多。受威胁等级:无危LC。
分布:该物种分布在中国中部及东部。
2、呈贡蝾螈
形态特征:体尾淡黄绿色,有暗绿色云状斑或呈豹状斑;背脊尾黄褐色,从枕部达尾部末端,体侧有一纵行黄色斑点;体腹面有橘红色或橘黄色与黑色相间呈不规则花斑;尾腹鳍褶橘红色。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其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较少。建议受胁等级:近危NT。
分布:云南(呈贡)。
3、潮汕蝾螈
形态特征:成螈全场74mm,头体长64mm左右,尾部略长于头体长或等长,雌螈尾长相对比雄螈长。
分布:广东、福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蝾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方蝾螈
蝾螈和娃娃鱼的区别是什么
蝾螈和娃娃鱼的区别是:
1、蝾螈形体非常接近“娃娃鱼”,常常被误认为“娃娃鱼”。蝾螈指、趾前四后五,而“娃娃鱼”指、趾前五后四,另外,蝾螈腹面为朱红色,还有不规则的黑斑,而“娃娃鱼”腹面颜色浅淡,这两个特征是蝾螈与“娃娃鱼”的区别。
2、蝾螈,火蜥蜴,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
3、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体长可达1.5米。
4、娃娃鱼,学名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又俗称大头鱼、人鱼、鳀鱼等,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属于该属的还有日本大鲵(大花椒鱼),属隐鳃鲵科的还有隐鳃鲵属的美国隐鳃鲵。
5、大鲵是现存两栖类中个体的动物。资料记载个体可逾100公斤,体长近2米。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6、大鲵背面棕褐色,有大黑斑,腹面色淡。头宽而扁;口大,锄凿成一弧状;鼻孔和眼极小,位于头部背面;无眼睑。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甚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趾间有微蹼。
皮肤较光滑;头部疣粒显着,多数成双排列;自颈侧至体侧有皮肤褶。体外受精,卵带呈串珠状,亲体有护卵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