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龙类恐龙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在白垩纪时,兰斯地层、地狱溪地层及Scollard地层位在分隔东西北美洲的白垩纪海路西岸。它们是一个阔的海岸平原,由海路伸延向东直至新形成的落基山脉。这些地层大部份是由沙岩及泥岩所组成,形成泛滥平原的环境。地狱溪地层是这些地层最多被研究的。当时,地狱溪地层是亚热带,有着潮湿及温暖的气候。很多植物品种得以生存,主要是被子植物,较小的是松科、蕨类及苏铁科。丰富的树叶化石在这地区的多个地方都可以找到,显示这地区曾经是由小树组成的森林。
在这些地层中,甲龙的化石,与埃德蒙顿龙及三角龙相比是较为稀少。另一种结节龙科的埃德蒙顿甲龙亦在这些地层中被发现。但是甲龙及埃德蒙顿甲龙在地理学上及生态学上是分隔的。甲龙有着宽的口鼻部,进食时可能无选择性,故此其生活环境应该被限制在远离海岸的高原地区;而埃德蒙顿甲龙有着较窄的口鼻部,可见是进食时具有选择性,应该生活于较低接近海岸的地区。
甲龙的生物学
甲龙是一类以植物为食、全身披着“铠甲”的恐龙。它们一般有五六米长,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全成长的甲龙,与大部份现代的陆地动物相比,是非常大型的。甲龙约6.25米长,1.5米宽及1.7米高。它的体型扁平而宽。甲龙是四足行走,后肢较前肢为长。虽然科学家对它脚掌的形状仍不清楚,但与其它甲龙科相比,可能会是有五趾。头颅骨扁平呈三角形,宽度大于长度。已知最大的头颅骨有64.5厘米长及74.3厘米宽。甲龙是草食性的,有着很小型像树叶的牙齿,适合啮碎植物。甲龙并不像同期的角龙科及鸭嘴龙科恐龙有着磨碎用牙齿,可见它甚少咀嚼食物。头颅骨及身体其它部份的骨头是闭合的,以加强其力量。装甲甲龙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装甲,包含了坚实的结节及甲板,嵌入在皮肤上。在鳄鱼、犰狳及一些蜥蜴上亦可以发现类似的装甲。骨头上覆盖者坚硬的角质。这些皮内成骨(Osteoderms)是按照大小来排列,从宽而平的甲板到小而圆的结节。甲板在它的颈部、背部及臀部以横列整齐排列,而小型的结节则保护大型甲板之间的空隙。较小的甲板则在四肢及尾巴。与较为古代的包头龙比较,甲龙的甲板在质地上较为平滑,并没有像同时代的结节龙科埃德蒙顿甲龙般有棱脊。在尾巴的两侧伸出一列扁平及呈三角形的尖刺。坚硬及圆形的鳞片保护头颅骨的顶部,而四只大型的角则在后方向外伸出。对小型捕食者而言,甲龙的装甲是防御的利器。尾巴棒槌甲龙著名的尾巴棒槌是由几块甲板组成,与最末几节脊骨结合的。它是非常重的及以最末7节脊骨支撑,彼此连结形成一支坚硬的棒子。连接这些脊骨的厚腱亦被保存下来,这些腱是部份骨质的及并非弹性,可以将力量传至尾巴。尾巴棒槌就是一个主动的保护武器,可以对施袭者的骨头造成重击。亦有研究指出这个尾巴可以作为头部的伪装,但这个建议却备受批评。甲龙的尾槌攻击力并不高,大型甲龙的尾槌才拥有击伤中性食肉龙的能力,但不可能对暴龙之类的巨型食肉龙造成打击。如果甲龙用尾槌攻击大型对手,很可能脆弱的连接处先行折断。有学者认为甲龙的尾槌只用于族群内部的社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