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嘴龙的基本介绍
鹦鹉嘴龙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1.5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颚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展示作用。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他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鹦鹉嘴龙不如他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他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已发现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化石,从幼体到成年体都有,使得许多研究可以研究鹦鹉嘴龙的成长速度。鹦鹉嘴龙大量的化石纪录,让他们成为中亚早白垩纪沉积层中的标准化石。
鹦鹉嘴龙是亲代抚育的恐龙吗
在我国辽宁省义县,有一个保存良好的标本,可以证明鹦鹉嘴龙是亲代抚育的恐龙。这个标本是一个成年鹦鹉嘴龙和30多个天然状态的未成年鹦鹉嘴龙骨骸缠绕在一起的标本。
这些未成年骨骸有3种尺寸大小,其头颅骨都位于身体上方,可能是它们的生前状况。出土显示这群动物被埋覆时都还存活者,这个过程可能非常快,估计是洞穴坍塌造成的。
研究发现,那些未成年恐龙的骨头非常小,但已软骨内骨化。这被当作亲代抚育的重要证据,因为这些年轻个体必须待在巢内,直至它们的骨头逐渐硬化。
另外,在一个火山泥流的尸骨层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另一群鹦鹉嘴龙的化石,它们共有6个标本,来自于大约两个不同的年龄层。
古动物学家认为,这些化石表明鹦鹉嘴龙是众多群居动物中的一种,它们是最早的角龙类同时也是群居动物的证据。
这些化石还表明,年轻的鹦鹉嘴龙牙齿已出现磨损,显示它们已经能够自己咀嚼食物,可能是早熟性恐龙,但还是需要持续的亲代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