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的分类
独龙属于暴龙超科,但由于其化石碎裂的缘故,要确定它与暴龙超科的关系却很难,甚至分支系统学分析亦将它省略。一项研究发现独龙在暴龙超科的演化树中有小于8个简约位置。某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奥氏独龙是艾伯塔龙的一个种。独龙原先的特征是有长手臂的兽脚亚目恐龙,但这却是因错误将慢龙下目的前臂当作是它的所致。虽然其胫骨与大腿骨的比例軷低,即这两块骨头大少相约,而暴龙超科恐龙的胫骨较长,但这仍表示它是一只真正的暴龙超科恐龙。它的后脚(及脚跟)与胫骨的大小亦相约,这亦与暴龙超科所不同。在Bayan Shireh地层发现的化石是否属于独龙属须更多的研究证明。一个分支系统学分析显示,这两个标本纵然非同一种,但很可能仍是近亲。
蛇发女怪龙的详细介绍
成年的蛇发女怪龙可达8到9米长,体型比特暴龙及暴龙小,接近艾伯塔龙与惧龙。古动物学家估计成年蛇发女怪龙的体重达2.4吨。目前已知最大的头颅骨有99厘米长,略小于惧龙。头颅骨上的大洞孔可以减低头部的重量,并提供空间予肌肉附着、容纳感觉器官。与惧龙、其他暴龙科相比,蛇发女怪龙、艾伯塔龙的头颅骨在比例上较长、低矮。口鼻部前端钝,鼻骨、顶骨的左右两块沿者中线愈合、固定,如同其他暴龙科的物种。蛇发女怪龙的眼窝接近圆形,而其他暴龙科的眼窝较接近椭圆形。眼睛前方的泪骨有隆突,类似艾伯塔龙与惧龙。蛇发女怪龙的脑壳骨头形状则与艾伯塔龙、惧龙不同。 蛇发女怪龙的前上颌骨有八颗牙齿,横切面呈D形,紧密地排列,较上颌的其他牙齿为小。在形状上,上颌骨的最前一颗牙齿类似前上颌骨的牙齿;其余上颌骨牙齿的横切面呈椭圆形。蛇发女怪龙的牙齿共计有:前上颌骨的8颗、上颌骨的26到30颗、齿骨的30到34颗。牙齿的数量接近艾伯塔龙与惧龙,但少于暴龙与特暴龙。与其他暴龙科相比,蛇发女怪龙与近亲的艾伯塔龙最为相似。蛇发女怪龙具有大的头部,连接至短、S型的颈部。前肢非常小,有两指,某些标本被发现有第三掌骨,部份兽脚类恐龙也发现类似的痕迹器官。蛇发女怪龙的后肢则很强壮,有四个脚趾;第一个脚趾最小,属于后趾,无法接触地面。就身体与后肢的比例而言,蛇发女怪龙的后肢比许多兽脚类恐龙长。已知最大的股骨有1.05米长。在数个较小的标本中,胫骨长于股骨,这是善奔动物的特征。在最大的蛇发女怪龙标本中,胫骨与股骨的长度相近。尾巴长而重,可平衡头部与胸部的重量,使重心维持在动物的臀部。 中文名称:蛇发女怪龙其它中文名称:魔鬼龙,戈尔冈龙拉丁文学名:Gorgosaurus名称含义:[希神神话] 蛇发女怪,戈耳贡斯塞诺、尤里安勒和人形的可怕的美杜莎三姐妹中的任何一个,美杜莎以毒蛇为头发,凡看到她眼睛的人都会变为石头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蜥形纲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Dinosauria 目:蜥臀目亚目:兽脚亚目类:新兽脚类科:暴龙超科亚科:暴龙亚科属:蛇发女怪龙属种:蛇发女怪龙时代:白垩纪晚期 late Campanian分布: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新墨西哥州 蒙大纳州发现地层:上白垩纪食性:肉食典型状态:长8—9米推测体重:2.5吨发现者: Lambe, 1914命名者:ambe, 1914 蛇发女怪龙是暴龙科艾伯塔龙亚科下的成员。它的近亲是较年轻的肉食艾伯塔龙。这两个是艾伯塔龙亚科中唯一已描述的物种,不过可能仍存有其他未描述的物种。蛇发女怪龙的模式种及唯一物种(G. libratus)于1970年经戴尔·罗素(Dale Russell)重新审视暴龙科时重置在艾伯塔龙属中,其后亦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但是,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却认为蛇发女怪龙与艾伯塔龙的物种有足够的差异来确立它的属名。荷兹于200年发现阿巴拉契亚龙应该是属于艾伯塔龙亚科,但后来他却跟随其他学者将它分类在暴龙科之外。在暴龙科中另一个主要的亚科是暴龙亚科,当中包括了惧龙、特暴龙及暴龙。与这些巨大的暴龙亚科相比,艾伯塔龙亚科较为幼长,头颅骨在比例上较细小,而胫骨、中骨及趾骨都较长。蛇发女怪龙被归类于暴龙科的艾伯塔龙亚科。它的近亲是年代较晚的肉食艾伯塔龙。这两个是艾伯塔龙亚科中唯一已描述的物种,不过可能仍存有其他未描述的物种。在2005年命名的阿巴拉契亚龙,在更早的研究中是属于艾伯塔龙亚科,而后来的研究将它分类在暴龙科之外,是种原始暴龙超科。主张阿巴拉契亚龙属于艾伯塔龙亚科的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后来在未公布的研究中支持原始暴龙超科的分类。暴龙科的另一个亚科是暴龙亚科,当中包括了惧龙、特暴龙及暴龙。与这些巨大的暴龙亚科相比,艾伯塔龙亚科的体型较为修长,头颅骨在比例上较小、低矮,而胫骨、蹠骨及趾骨都较长。蛇发女怪龙与艾伯塔龙非常类似,因此许多科学家曾将它们归类于同一属。艾伯塔龙是在1905年命名,而蛇发女怪龙是在1914年命名,若两者属于同一属,艾伯塔龙将具有优先权,蛇发女怪龙将成为艾伯塔龙的次异名。早在1922年,威廉·狄勒·马修(William Diller Matthew)与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就曾提出蛇发女怪龙与艾伯塔龙可能是相同动物。在1970年,戴尔·罗素(Dale Russell)重新研究暴龙科时,正式将蛇发女怪龙归类于艾伯塔龙属的一个种,其后亦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这种归类使艾伯塔龙的地理分布与生存时期扩张。但是,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却认为蛇发女怪龙与艾伯塔龙的物种有足够的差异,可确立它们是独立属。加拿大古动物学家菲力·柯尔(Phil Currie)认为蛇发女怪龙、艾伯塔龙有足够的差异,如同惧龙、暴龙,若后两者是个别的独立属,蛇发女怪龙与艾伯塔龙也可以维持个别的独立属状态。柯尔更提出,在阿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与北美其他地点发现的未命名暴龙科化石,有助于解决这些分类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