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蛟有什么区别?肖彦龙的最新作品:《教育是个圈》

admin|
88

龙与蛟有什么区别

极大多数人都知道龙这名字。许多人能讲说它作什么形状。南方的泥水工人还能用毛笔在墙上或灶 前画出一条“水墨龙”。然而世界上却并不曾有过这样的动物,它只存在人的想像中。有人会这样问:地 球上没有龙,为什么中药铺里有“龙骨”出卖呢?曾经有人研究过,所谓“龙骨”是几种不相干的动物的化 石骨头和牙齿。又有人可能说,想像中的龙也许是古人对于某种古代恐龙遗留下来的记忆。但恐龙生存 的时代距离人类很遥远,二者没有碰过面,不可能有这记忆的。 可是想像的东西也不是完全凭空能够想像起来的,也须有一些依据,加上歪曲、假造和附会便成为 一种并非实有的想像的东西。 夏季海面上会发生幅面较狭小的紧急的旋风;远远望去像有一条东西从云间挂下来到海面,看去像 在扭动。俗叫“龙吸水”,指龙从云端下挂,向海吸水的意思。书上则称“龙卷风”。龙卷风是人们想像世 上有龙的一种凭借。 有些石碑上面常常凿着龙,形状多少有些不同。有的简单些,有的复杂些。鲁迅早先住在北京绍兴 会馆里的时候,有一时期,暇时经常抄碑帖。他曾经对我说过,碑上有种龙形是很像鳄鱼的。的确,有 数种大形的爬虫,古代都给以龙的称号,如扬子江鳄古称鼍龙,蛟又称蛟龙。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想,鳄 鱼这类动物是龙这想像物的凭借。综括起来说,龙的想像是由鳄鱼、“龙卷风”等形象而构成的。或者还 有别的因素,但并无实物则是可以肯定的。 现在连带讲到蛟。旧时浙东俗说蛟是龙子。浙东多山,久雨以后,常有“山洪暴发”的事情。即山中 积水突然大量冲下,叫“出洪”。有时把人、畜冲去。俗信蛟形如小猪,出洪时跟水流下,由江入海,后 化为龙,飞升上天。这故事显然有点头尾不接。龙既常在云端,也常常住在海底(俗说龙宫在海底), 为什么子却产在山中地层下面?但这种情况不足为奇,因为它并不是科学知识,只是无稽的迷信。 可是蛟却并不是想像动物,是有实物的。我国南部及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处产一种巨大的蜥蜴类动 物。身体很长大,大的达二公尺余。头部比较小形;颈部长,能伸缩。吻及颊部有横行黑色线状斑纹。 四肢发达,体膨大。尾长,略略侧扁。记载上说,体呈暗褐色,背上有黄黑色斑,腹下黄色。喉部黄色 ,有黑点。舌端分叉,行走时,一伸一伸地吐着舌头。《本草纲目》上,李时珍说:“按裴渊广州记云: 蛟长丈余,似蛇而四足,形广如楯,小头细颈……”形状的描写颇肖似(以下的描写不大像,故省去了)。 它栖息在地面上、水中,或树上,吃小动物。卵生在树洞里。它能产卵,古人也已知道了,广州记上说“ 其卵亦大”。但又说它“能率鱼飞”,则又不对了。 这种动物北京动物园里也有,牌子上写的名字是“泽巨蜥”。

肖彦龙的最新作品:《教育是个圈》

如果走在一条环形的跑道上,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一切就是一个圈,起点和终点就在同一位置,到那时,你也就会看开许多了。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人民未来的希望,所以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的身上就被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似乎“孩子”这个名词天生下来就是父母以及老一辈希望的延续。顺理成章,适龄的时候“孩子”得到了应有的角色——“学生”。或许从真正意义上讲,生活这个怪圈是从这时候算作是起点的。在元台市,教学从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看着一次次国家航天事业夺得的胜利,元台市的学生却没有人们印象当中该有的自豪与喜悦,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的表情成了这里最畅销的脸谱,因为在这里,任何与学习无关的表情都被定义成了累赘。没有人敢去反抗,这是一个定义,一个“怪圈定义”,就像倒伏的“麦田怪圈”一样,在外人看来充满奇幻色彩,可是这里的人却习以为常。准确的来说元台市的教学大环境就像是一锅白粥,文火慢炖,时间愈久愈加沉香,真正沉香的时候也就是米粒习惯于在这锅米粥中沉浮的时候,这是一个经验!不被煮烂的米迟早会被当成渣滓拣出来丢掉的。“习惯”这个词有时候真的不仅仅是一个名词那么简单,它实在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意味。小的时候我们经常愤世嫉俗,看不惯污浊的现象,总之我们很愤怒,我们很正义,可往往换来的却是家长的一句:“等你习惯就好了。”这是真正意义上适应环境的习惯,还是被迫压抑情绪从而麻木的习惯。众说纷纭。在元台市相亲的时候,如果男女双方中有任何一方是在学校任教的话,这绝对就是一个响当当的硬条件,也是足以让无数人羡慕称奇的筹码。元台人何至于如此敬爱教师这个职业,倒不是因为他们有被称为“灵魂工程师”的高尚品德,而纯粹是因为这里的“怪圈”现象。元台市的生活永远是超高压和快节奏的,被堵车,被加班,被授课……这也都见怪不怪了。尤其是教育,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现下的元台市正值7月份的暑热天气,尤其到了正午,气温更是毫不客气地飙到近40度,本就炎热的天再加上中午下班高峰时期的塞车,汽车排出的带有热能的尾气更是给这座城市点了一把火。树上的蝉儿也耐不住的发出令人心焦的噪声。所有的人就像电饭煲中的米粒,静静地等待着沸腾膨胀的那一刻,电视上常播出的那些有超乎常人能力的人大抵也就是这样长时间挑战极限才练成的吧,元台人最大的本事就在于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试着做到心静自然凉。此时除了城市的交通主干道外,还有一个地方也甚是热闹,那就是各所幼儿园的门口,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一条名义上的队伍向院内轰挤,第一次到这边的人定会对这一现象感到费解,明明是暑假时段,为何幼儿园门口还会挤着这么多家长,而且还是在一天当中最暑热的时间。可家长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元台市幼儿园接受量本就少的可怜,再加上一些外界施加的压力,所真正落到招生的名额就更是少的可怜,比这么个例子吧,一所幼儿园能同时接纳的学生量最多是100人,可是教育主管部门哪个领导没有个三亲六故的,幼儿园断断是不敢挑战领导的权威的,只能依从的留下些特定名额用来招收指定学员,所以到最后能落到用于招生的名额就所剩无几了。家长对于此现象也是有看法没办法,的确,身为百姓的家长又能怎样呢?兴许家底殷实的还能砸钱找关系把孩子送进去,普通人家呢?一句话:“人小帽子低,说话没人理。”幼儿园的开学时间是每年的九月,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学成长环境,只能辛苦自己了,挤出任何的空余时间来幼儿园排队,尽量给孩子争取到收录名额,你看吧,每天一到下班时间,排队大军就挤来了,拎板凳的,带盒饭的,更有甚者,背着躺椅就来了。看这架势,还真有一种死等到底的感觉。“挤”是一个充满智慧哲学的字眼,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的。”这句话可是把“挤”的理念体现到了极致。在元台市,挤不单单是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想走在人前不至于落后,你就得拼了命的“挤”。最简单的例子,坐公交车你得挤,在车还没停稳到站的时候就得先挤,似乎不挤你就上不了车;下车你还得挤,早早地挤过车厢中部的人群,从插缝中蹦到车门前,好像不挤司机就不让你下车。排队大军里不乏有孩子父母顾不上,让爷爷奶奶来排队的,暴晒的阳光下,老两口一人拿一把蒲扇和水杯,一下午的工夫就坐在椅子上唠嗑喝茶,至于排队抢名额,完全成了他们消闲解闷后顺带做的工作了,看着到了晚上还没有排到的话,就有人来替换着老两口回家吃饭休息,准备好晚上的夜战。就这样幸运的孩子愣是被父母家长挤到了幼儿园,那些没能挤到的家长只能做足准备,来年再挤了。教育事业最初的根本就是这么挤来的。安稳度过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后,又开始为孩子小学的选择开始犯愁了,在元台市小学和中学的数量设置倒还是够用的,所以家长并不需要再像幼儿园似的排队抢名额了,可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元台学校之间等级划分的实在是太清楚了,往往那些声誉好的学校,人们削减了脑袋往里面钻,用尽浑身解数和学校里的教师领导攀关系,总之只要有一丝希望,家长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惜搬出自己的七姑八姨,绕十八道弯的和老师攀亲戚,这也就是元台市人对老师这个职业充满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办事方便啊。要是遇着那些声誉稍微偏低的学校,家长们则像见了瘟神一样,远远躲开。那些稍微好的学校一个班可以收纳到近80个人,而弱势一点的学校一个班能有20人就算是烧高香了。社会是现实的,托人办事多少都得有点表示,从办手续到最后真正入班上学,这其中最少有七八个公章需要盖。每到一处盖章的时候,负责人总会这不行那不行用一大堆理由来搪塞推阻你,身高和长相甚至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绝好托词,然后他们就会佯装找东西状拉开抽屉乱翻,如果你是一个“懂事”的人就应该明白该是往抽屉里放红包的时候了,只要红包一塞,负责人立马就不找东西了,你的所有条件也就立马符合标准了,红戳一压,绿灯通过;如果你完全不懂“规矩”,还好心帮着一起找,那你就准备拿着手续去开十八道证明吧,如果你嫌多,负责人就会冷冷的甩出一句话:“没让你去开孩子的未婚证明就不错了。”元台是一个怪圈,无论你怎样走最终还是会回到同一个起点,所以你要想开好完整证明,绕一圈后迟早还是会来找这个介绍你出去的负责人的。一个学校里,班级之间的档次也还是有不同,有尖子班就有平行班,尖子班肯定相应师资力量的配备就要强于一般的班级,这下权利就落到了班主任老师的手里,老师你总得讨好吧,一个尖子班固定的容量,本就已经硬塞进去一部分指定关系户了,所剩不多的名额更是成了老师手中的一个砝码,这场入学仪式来的倒有点像名额拍卖会了,谁给的价高谁就拿走名额,成绩是次要的,“态度”才是老师衡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进了班之后,座位的排序又有差别吧,坐在前排的学生离着老师近,上课能听得清楚,而且老师也能及时的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那些坐在稍微靠后的孩子,山高皇帝远,老师也无暇顾及他们是否掌握,如果有个别学生提起疑议,要求按照身高来排座位,老师准会说按照成绩排,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样才合理。当然合理了!坐在前排的学生能第一时间被老师关注到,并且有针对性予以辅导当然成绩要好了,这样一来前排的同学成绩都有明显提高,提高后就又能坐在前排,这是一种微循环,这是一个怪圈!“前排”似乎成了一个班级之间学生等级的分别。在元台市实验中学,要想到尖子班坐前排,不给这个鸡毛当令箭的班主任三瓜两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当然有一种情况特殊,就是班里的那些关系户们,凭着自己父母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这个老师倒也不敢冲他们狮子大开口。  班主任钟琴老师是教数学的,若论起她的名号,在市里面的教育界可谓是无人不知也无人敢不知,她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她似乎也很相信自己多年来积攒的教育经验,在每次授课之前,总是轻描淡写的翻翻教科书,扫一眼上面的内容,大概浏览一下本章节到底是在讲什么,至于详细之处的知识点,她总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才慢慢研究。经验果然是一个人最大的优势,可以说是教师和医生这两个群体最大的优势。讲课是一个可控性非常强的工作,它与时间的关系要看授课者怎样去把控,这个钟琴老师每次都会刻意地统一讲课速度与时间之间的节奏,如果实在因为备课不足,出现课已经讲完但时间还有很多的状况,她便会开始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普通话东拉西扯,从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引申到自己的三叔六婆。她实在聪明,一番含情脉脉的演讲之后,下课铃倒像是不跟节奏的响起来了,一节课就这么被过去。钟琴老师从事教育行业大约也有12个年头了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过的盐比学生吃过的饭还多,也难怪她能不备课就滔滔不绝讲出来,同样的一句话反反复复讲了12年就是倒着背也该背出来了,与她相比,办公室邻桌的语文老师到时显得稍微笨拙些,每天总是抱着一摞厚厚的教案进出教室,课间的功夫便一人坐在桌前翻查字典,总是那样的忙碌。没有课的时候,办公室里定是能穿出钟琴老师叽叽喳喳的声音,天文地理,博古通今,无所不知,她那标志性的大嗓门丝毫没有稍稍抑制的意思,肆意发出非正常人类交谈的音量,也是,如此的大嗓门定是讲课的一把好手。可奇怪的是,在课堂上却从来听不见如此洪亮的声音,她自己解释说是喉咙发炎,不能大声说话,必须得靠扩音器来辅助授课。可即便这样,声音的传播力度仍是相当有限的。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班里面学生成绩的差距并不大,因为毕竟都是一样的接受能力,同样的老师授课,所以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之间的分差基本一样,可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到了近期中的时候,许多学生出现了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考试分数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一小撮人就如黑马一般,超乎常人冲出班里接受能力的平均水平,而大部分学生则徘徊在及格线附近,对于老师天马行空的思维无可奈何。家长开始着急了,同样的学习条件,为什么学习成绩相差如此之大呢?特别是数学单一门,差距更是大到令人咋舌。家长会上,钟琴老师又开始操起她那半普通话半元台话开始天花乱坠,与以往上课不同的是,她今天没有带扩音器,又是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又是那干练丰富的演讲,以至于让所有的家长都对这个老师非常信服,认为成绩不好完全就是自己孩子上课不用心的原因。到了最后,她特意点了几个学生的名字,要求其家长开完会之后留下去办公室找她。家长会总是相同的场景,几个学生扎堆围在楼下讨论上面在说什么,时不时还有派出的探子带着各种表情回报所偷听到的内容,慌张,无助,害怕,喜悦,一个人的脸上竟会在同一时间表现出如此丰富的表情。被点名的几个学生的家长相约着去了钟琴老师的办公室,又是同样的天马行空一番之后,她开始切入正题了:“这几个学生基础都不错,但是学习方法还有点问题,希望能在双休日当中挤出一点时间,来我这边学习学习……”归总其意思就是说为了提高成绩,让你们周六日来我家补课。说话口气倒是委婉,可是做家长哪个敢不从呢?要是不去学习的话,她定会以惯有的“钟琴式回应”把孩子孤立起来,曾经有这么一个家长对她的这个补课提出过反对,随后她就笑面虎般的对这个学生说:“看来你是该学的都学会了,去后面帮助一下后排的同学吧。”家长一时间慌了神,才又忙报上她的补习班,刚报了名的第二天,这个学生又被调回了原来的位置。对于家长来说教师是轻易不敢去触碰的高压线,天大地大,孩子的成长空间最大,这是老师无往而不胜的法宝。说是补习班,实际就是充分发挥了元台人民“挤”的智慧哲学,一个不足20平米的密闭小屋里竟然塞着近40个学生,真想不到她是如何挤进去的,一下午4个小时的补习课,学生完全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没有空间,这样简陋的教学环境倒也难为了钟琴老师发福肥坠的身体,为了能给这位老师足够的发挥空间,学生们只能三个人挤两张桌子将就着熬完四个小时,比起主动学习来,这个课更像是完成政治任务一样不许人有任何的不满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极为敬业的群众演员。补课不能说是没有效果,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些同学终于知道学习成绩拉开最主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了,因为好多关键的知识点只有在钟琴老师自己的课上才可以听到,在学校的大课堂上只是含含糊糊,有一句没一句的快速带过,然后就开始七姑八姨的瞎侃。45分钟的一堂课聊天瞎侃是主要工作,传道授业算是捎带的赠品。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除了学生以外,还有一个最高兴的群体就是教师,不单单是因为可以放假休息,而是不知从何时起形成的一个潜规则,家长要找准最佳时机对老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所谓的最佳时机就是非清明节的所有法定休息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元台市恐怕只有教师这个职业的“辛苦”才有被尊重的权利,每逢佳节,钟琴老师脸上总是挤满了褶子迎接每个来感谢自己的家长学生,爽朗的笑几声后,就毫不推辞的接过家长手中的慰问品,草草说几句孩子的情况后,就准备送客了,然后就像生日宴会收到礼物的孩子般急不可耐,一一拆开礼品包装,看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夹带,这才是她的工作!好人一生平安这句话果然是经过无数验证后得出的真理,钟琴老师由于劳累过度,嗓子的毛病日益严重,起初她还只是让班里一些学习成绩稍好的同学代替她讲解习题,她在旁边指导,到了后来,已经到了非做手术不可的地步了,此时的她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用标志性的大嗓门在家长们面前佯装一副干练负责的好老师形象了。不得已她请假去了医院,临走的前一天,她依然神采熠熠的站到讲台上,借助扩音器的力量发出很小的声音,她解释道自己不能继续上课的原因,然后又安排了一下她不在学校这一段时间的相关事宜,而且还着重的强调了一下自己要去哪家医院做手术,并且把病房号都说的清清楚楚了,她着意重复这件事的意思就是要考考同学们的情商究竟几何,她不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智商颇高而情商平平,有些领悟能力稍强的同学立马就会意了老师的意思,只等抽一个时间和父母一起去慰问慰问老师,有些情商稍低的同学以为给老师发一个关心的短信就万事大吉了,更有一些负情商的同学压根无动于衷,总之这堂课,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画外音。这个周六再没有了补课的烦恼,学生像自由了的金丝雀一般欣喜不已,对于他们来说,不求能有多么大把的放松时间,只求能把补课的时间还给自己就好了,由此看来,补习也不是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可是又能怎样呢?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望眼欲穿,在这里应外合的高压政策下,学生也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学生越有不满的情绪,学习成绩就越糟糕,成绩越差劲,补课的力度就越得提上去,更有甚者,光周日一天就要补四节课,这是一个谁也跳不出怪圈定论。这个双休日没有了补习的烦恼,却又徒增了去看望老师的任务,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这仅仅是一个任务,毫无半点人文关怀在其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人开始变得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静静地被摆在一个特殊的场景,等待着别人交门票费观望欣赏,时不时递进来一些礼品和食物,而这个被探望的人就得像训练有素的动物一样,摆出各种悲惨的造型惹人同情。一些颇通人情世故的人一早便和家长一起捏着补品来到了病床前,虚情假意的闲话一番,交差似的完成了任务,同病房的其他患者看见钟琴老师床头摆满了各种补品,不由心生羡慕,而这种羡慕正是钟琴老师用来喂饱自己虚荣的最佳饲料,有些家长和学生碍于实在挤不出时间,也只能把这个任务暂时放一放了,他们想这个钟琴老师应该记不住到底有谁没有去探望过她,便打算这样浑水摸鱼混过去,可谁料想钟琴老师在来医院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一份全班同学的花名册,然后对看着名单一一对照,当这些家长得知这一情况时,慌了神般的拎着礼品赶在医院探视时间结束前及时地交上作业,这份作业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不做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钟琴老师喉咙发炎不严重的原因,术后康复的时间极为短暂,半个月之后,又开始了那标志性的大嗓门说话和周六日惯常的补课,也许是因为江郎才尽或许又是因为她格外注意保护,这以后的补课方式他做了很大的改变,尽量不再高声嘶喊,而改成了每节课发一张卷子做题,她在一旁喝水消闲,等着同学有不会的题才开始集中起来答疑解惑,其实这些习题学生本是可以在家独立完成的,但这个钟琴老师非得把孩子集中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练笔,按她的话说这叫有气氛,花了钱当然有“气愤”。习题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她只好忍住心尖的酸疼。把原来四个小时的课改成了可三个小时。习惯这种没有休息时间的作息以后,学生就不再抱怨了,正如一个真理一样,习惯不仅仅是一个名词那么简单,它还是一种没有知觉的麻木。学生麻木了,麻木了热忱,麻木了兴趣,基本上钟琴老师手下的学生都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机器,思想一说早就是她这种应试教育的禁地,太多的创新只会给固有的教学模式带来严重的挑衅,这是决不允许的。依旧是那样即兴发挥,依旧是那样轻描淡写,总之钟琴老师的课永远是那样的晦涩深奥,不过数学的本质不就应该是深奥吗?一转眼间就到了初中升高中的关键阶段,这算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吧。喜和忧,两种简单的情感交织到一块,经纬交错,织成了一张没有缝隙的网,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清楚的这是一张甚至能局限呼吸自由的网,而自己正一步一步被动地走进这张网,最可悲的是在这过程中还得装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大步前行。可是谁又能阻止呢?这就是中考前学生心态最真实的写照吧。当然保送成了学生们的福音,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考场失利的人来说,这无疑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就能避免在中考大浪中被冲刷到无影无踪,而抓不住只能在大浪面前祈祷不要被拍翻了。而这个保送指标又成了老师们手中最后的一个筹码,当然钟琴老师也不例外,班上几个学习差不多,竞争实力又相当的孩子准备最后一拼,尽量争取到保送名额,这其中有一个孩子较为突出,无论是品德还是成绩亦或是人际交往,但有一点是这个孩子家境十分贫寒,根本就没有能力满足私欲的空洞。孩子的母亲也曾多次和钟琴老师还有校方谈及此事,可怜天下慈母恩,没有哪一个母亲愿意看着自己原本优秀的孩子因为发挥失常而被录取到一个不如意的教学环境,这位母亲是懂“潜规则”的,有一次怀揣着一个报纸包裹的纸包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发现老师在上课,她又不想让自己的看到后孩子为难,无耐只能在一个没人的水房躲了45分钟,这是多么难熬的45分钟啊,这位母亲衣着朴实,灰色的尼龙短袖已经洗得有些发白,终于等到下课,这位母亲走上前去和钟琴老师闲话,趁没人的时候,母亲颤颤巍巍的折开纸包递过去,里面不乏五十和十元面值的钱币,当这位母亲把钱送到钟琴老师的手上的时候,分明从这位慈母的眼睛里流露出希望的光芒,而钟琴老师完全没有推辞的意思,赶忙转身把纸包硬塞进了身后的背包中,满口答应,然后爽朗的笑出了声。母亲看到了希望,一路小跑的回到家中,最终保送名额的结果出来了,没有这个孩子,这位母亲顿时傻了眼,就去找到了钟琴老师,老师倒也不回避这个问题,把现实困难摆了一大堆,总之从她嘴里出来的意思就是困难总比办法多,最终导致这件事没有办成。这位母亲也不好在争辩什么,只得当做自己吃了一个哑巴亏。后来闲聊的时候才知道,保送名额原是给了一个远不如这个孩子的一个学生,就单凭一个条件那个学生是个“财”子。而且这个孩子绝不是遭遇这种情况的第一个人。钟琴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爽朗聪明的人。说来也巧,那晚钟琴老师的丈夫带着孩子来接钟老师下班,这孩子像了钟老师一般聪明伶俐,小机灵鬼似的应对着家长同事们的问候,当有一个家长问及其将来长大的愿望的时候,这孩子说将来想当一名老师,这也难怪,她的妈妈就是一名教师,耳濡目染有这样的理想也不奇怪,当有些好事的家长问及原因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回答让所有的人哭笑不得,她回答说:“等我当了老师,我要把爸爸妈妈送给我们老师的钱再收回来。”这样的童言无忌,这样的刺人心胆。钟琴老师也是沉浮于这锅白粥中一粒软烂膨胀的米。这个怪圈无人敢去突破,每个人都在这个怪圈里扮演只属于自己的角色,在元台市的这个舞台上,所有的演员要做好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尽心力做好自己的人物刻画,至于该怎样和别人配合,怎样完美呈现情景等一系列问题,是完全不需要去考虑的,这是一场观众众多的独舞,一支名叫《圈》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