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绿色虫子一遇到灯光就出来,小小的一只一只的飞的是什么虫子为什么会出现
可能是飞虱。
飞虱(Delphacidae)飞虱科。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发生多。寄主有水稻、英白、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①褐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
飞虱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3.2毫米,体灰白至黄褐色(见彩图)。②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2.9毫米,淡灰褐色。③灰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老龄若虫体长2.7~3.0毫米,深灰褐色。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其为害如何
迁飞性害虫(图3)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要快于植物,气温升高害虫迁入期可能提前,扩散范围更加广泛,为害更重。根据黑光灯诱集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全球变暖导致我国褐飞虱的迁入期提前、迁入量增大,从而增大了褐飞虱暴发的几率;而且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种群的后期增长,从而使后期迁入成为中、晚稻的极大威胁;褐飞虱安全越冬北界将移至25°N附近,常年可在26°~27°N附近越冬;稻纵卷叶螟越冬界线将由1月份4℃等温线以南地区扩展到2℃等温线以南地区,其结果不仅加重了大范围越冬作物的病虫为害,而且也增加了来年开春迁飞害虫的基数。据推测,在气温升高2.69℃的气候情形下,黏虫越冬北界将由现在的33°N向北移至36°N,越冬北界东端向北移的幅度较大;扩散范围将由现在的33°~36°N扩展至34°~39°N。秋季冷空气出现迟,造成黏虫向南回迁的时间推迟到9月至10月上旬,使为害的时间延长。在大气环流改变之后,黏虫等迁飞性害虫春秋往返迁飞的路径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害虫集中为害的分布区发生相应的变化。重大迁飞性害虫东亚飞蝗的为害程度依赖于越冬基地的虫源量,而地面温度是影响越冬虫卵春季孵化率的首要因素。
图3 几种迁飞性害虫
A.褐飞虱(图片来源:李保平) B.稻纵卷叶螟(仿《农作物水稻害虫图册》)C.蝗虫(图片来源:李保平)
(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