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狗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非洲野狗的生活习性如下:非洲野狗的领土范围大小在200到2000平方公里之间。过去它们数量很多的时候,每个群落大约有40名成员,曾经记录过的最大群落有100名成员。一般每个群落的成年成员大约是7-15只,由一对首领统治。群落中往往雌性少于雄性。雌性大多数终生不离开群落,大约有一半的雄性也会这么做。这些动物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非常独特。它们善于协作,会照顾生病或受伤的同伴,甚至像对待小狗一样,健康的成员会给那些病弱者反刍半消化的肉吃,照顾孩子的保姆也会受到同样待遇。一般来说非洲野狗群是和平的,但雌性首领有时会和麾下的雌犬爆发争夺繁殖权的战争。非洲野狗合作狩猎,它们由雄性首领率领,在领地内游猎。可以捕食两倍于它们体重的猎物包括羚羊、角马和斑马。主要在早晨和上半夜狩猎,如果月光明亮,它们甚至会忙活一整晚。非洲野狗狩猎依赖视觉而非嗅觉,它们发现猎物后会紧紧追逐,它们的最高时速达到55km/h,直到猎物疲惫不堪。非洲野狗最痛恨鬣狗,往往对单个的鬣狗痛下杀手非洲野狗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像犬科家族的其他成员,它们使用气味(嗅觉),声音和姿势(身体语言)进行沟通。它们具有了非常强的气味。据推测,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对远处的其他组成员进行检测。不像其他的犬科动物,非洲野狗除了交配季节外不用尿标记地盘。当两个野犬走近和相互接触时,它们会发出低调咕咕的声音,它们用咆哮来表达对另一野狗的愤怒。幼崽做一个高音调的呜呜声试图让其他组成员注意到自己。非洲野狗的行为很像小狗,它们一般都逆来顺受,很少存在霸气。它们会舔唇口,趴在后面,将自己的耳朵持平,唠唠叨叨,而不是眼神接触。如果由呲牙见面,竖立尾巴,或一个盯梢的姿势,这些就有埋伏其他野狗的意图。在野狗的家庭内部没有发现缠扰威胁的地方。如果有身体冲突而引起严重争斗,这是非常罕见的。此时如果有一方试图抓住其他野犬的喉咙,另一方就会抓地,通过装死直到对方放弃。非洲野狗一般以中等体型的有蹄动物为食,比如高角羚。与其他犬科动物类似,它们一般对猎物会长期跟踪,在追击时速度可以达到45英里/小时。群体中的非洲野狗通过叫声进行定位。在得到猎物后,它们会将其带回巢穴,分给小狗、母狗以及年老病弱的其他同类。非洲野狗全都是优秀的猎手。野狗群们追击猎物时,并不是依靠隐蔽来偷袭,这和大部分猫科成员不同。群体成员用发音来帮助协调行动并追踪,其语音特点类似鸟声,是一个不寻常低吼声或唧唧声,狩猎成功后,饱食的野犬会将肉带回反吐出来,给群体中的那些在巢穴中守卫或哺育的同伴吃。包括生病或受伤的野狗以及老得不能跟上群体的老狗。
为什么大家都称杂色狼为“非洲野狗”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海明威
这是海明威发表于1936年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开头。乞力马扎罗山顶的豹子给小说定了调,一种不可理喻的死亡。小说归小说,在现实世界里,那里没有豹子,只有杂色狼。
杂色狼?先不要在意这个名字,稍后我会谈起它的由来。你现在只要记住,犬科动物杂色狼。在1992年出版的《非洲哺乳动物行为手册》(TheBehaviorGuidetoAfricanMammals)中有在乞力马扎罗峰5895米的峰顶附近一群杂色狼的目击记录。不同于《乞力马扎罗的雪》,《非洲哺乳动物行为手册》的作者是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哺乳动物助理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斯(RichardD.Estes)。2012年,当这本书再版“二十周年特别版”的时候,动物行为学大神、社会生物学的祖师爷E.O威尔逊(E.OWilson)还做了序。
有这些科学家背书,杂色狼很可能会战胜我的本尊藏狐,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犬科动物。即便排除纯目击记录,科学家们也曾于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海拔4050米的萨内蒂高原(SanettiPlateau)发现过杂色狼的尸体。杂色狼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估计是食物。
谁是杂色狼
谁是杂色狼,想必即便是国内非常熟悉非洲哺乳动物的研究者很多也会对这个名字感到一头雾水。而当你把“杂色狼”翻译成希腊文或者拉丁文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了:Lycaonpictus,这是它的学名,Lycaon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像狼的”,Pictus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涂画的”。由这个拉丁学名引申而来的有一个英文俗名,叫PaintedWolf,这也是“杂色狼”的真正来历。
然而,Paintedwolf虽然非常准确的描述了这种动物:它长得像狼,体色斑斓,一般是黑白黄橙错杂,就像拍糊了的三花猫,却只是这种动物众多英文俗名中不太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那个。
在更多时候,不管是学界还是民间,它被人称作“Africanwilddog”,也就是非洲野犬(狗)。这个随意的名字也不能算很离谱,因为当我在津巴布韦的马纳普斯(Manapools)国家公园,在赞比西河畔的晨光中第一次撞见它们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这些家伙真像家犬啊。后来拍了照片发朋友圈,也有朋友评论说,为啥要跑那么远去看,我们那的土狗就长这样。
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根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杂色狼与家犬(也就是灰狼)的祖先早在300万年前就分家了。相比之下,家犬跟豺、金背胡狼和郊狼的亲缘关系要近得多。在杂色狼诞生的那个时间和那个地点,也就是三百万年前的非洲,我们的祖先刚刚同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和杂色狼应该彼此很熟悉。因为直到近代,杂色狼还是非洲最常见的动物,也是非洲分布范围最广的动物,除了极端干旱的沙漠和赤道地区的低地雨林,杂色狼的足迹遍布整个非洲大陆。
杂色狼的成功秘诀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就像“土狗”一样,它看上去确实没什么出奇,体型跟拉布拉多相仿,只是显得身材更修长,脸更短,耳朵更大。在猛兽辈出的非洲大陆,这实在算是其貌不扬。就是这其貌不扬的杂色狼,却是非洲,甚至是地球上捕猎成功率最高的动物之一,每次出击都有差不多六成的把握不会空“嘴”而归,它们的猎物,主要是各种羚羊、疣猪,有时候也会有角马这样的大家伙。要知道在同一个地盘上,狮子和鬣狗的捕猎成功率很少超过30%。
杂色狼从不单打独斗,这也是在哺乳动物捕食者中极其罕见的。按照E.O威尔逊的评价,杂色狼是社会行为最复杂的食肉目动物。它们总是群居生活,最小的群是一对成年杂色狼和它的未成年孩子们,而最大的群有四五十只之多。在大群里,雌性和雄性各有一个领袖,它俩会领导整个狼群,并且享有几乎唯一的生育权。领袖夫妻一年生育一胎,每胎平均有10个狼崽,多的时候甚至可达20只,这是所有现有犬科动物里最多的,也能保证只要一对繁殖就可以维持整个狼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