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要岛屿地理位置
世界重要岛屿:[千岛群岛][马来群岛][日本列岛][冰岛][法罗群岛][不列颠群岛] [纽芬兰岛] [格陵兰岛] [西印度群岛] [百慕大群岛] [斯里兰卡]
[千岛群岛] 位于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之间。各岛多山地,海拔500~1000米。最高点海拔2339米。气候湿润,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多雾。
[马来群岛] 也叫“南洋群岛“。位于亚洲东南,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上.北起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南迄帝汶岛南头的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达新几内亚岛以西,南北长3500公里,东西宽4500公里。共有2万多岛屿,陆地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分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等国。海域面积大,大部分水域水深在千米以上。多港湾和海峡,是东南亚至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
[日本列岛] 亚洲东北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全称“日本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我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500多小岛(包括无人岛)组成。面积37.7万平方公里。海岸曲折,岸线长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主要港口有神户、横滨、名古屋、大阪、东京、北九州等。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月平均气温:1月最北约 —10℃,最南约18℃, 8月份最北约7℃,最南约28℃。各地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多达4000毫米以上,6月间有梅雨,夏秋多台风。
[冰岛] 位于北大西洋中部。近北极圈。面积103,100平方公里。全岛四分之三是海拔400-800米的高原,其中八分之一为冰川覆盖。整个冰岛有1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4座,多温泉、喷泉、瀑布、湖泊和湍急的河流。冰岛北部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冰岛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和。年降水量南岸达2,000毫米,北岸约450毫米。冬季多大风。日照少。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岸线长约5,900公里。地下热能和水力资源丰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冰岛属于丹麦1944年6月17日成立冰岛共和国。1971年工2月8日同我国建交。
[法罗群岛] 法罗群岛位于北大西洋北部,挪威海南部,介于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之间。法罗群岛由22个岛屿组成,其中较大的岛屿有斯特勒默、沃斯德勒、苏德勒等。面积1399平方公里。群岛中最高峰海拔为882米,位于沃斯德勒岛的北部。法罗群岛位于北纬61°25′~62°25′之间,西风频繁,经常有气旋过境,北大西洋暖流浸润着整个群岛,使这里成为典型的海洋性气候。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10℃,2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1500毫米,雾日200多天。沿海盛产鱼类。1035-1380年属挪威。后属丹麦,1948年获得自治,成自治州。
[不列颠群岛] 欧洲西北部的岛群。在北海与大西洋之间,东南以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同大陆相隔。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大岛,以及附近的5,500多个小岛,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海岸曲折,多良港。海洋性气候。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暖和,7、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北部约13℃,南部约18℃。降水量600~1,500毫米,集中在秋冬,以西部山区为多。群岛上有两个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纽芬兰岛] 纽芬兰岛是北美洲东海岸外大西洋岛屿,西临圣劳伦斯湾。属加拿大。面积11.1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为低高原,最高点海拔813米。多湖沼。海岸曲折,多半岛、港湾。属寒冷大陆性气候,冬冷夏凉,较湿润,7月份平均气温约10~15℃,1月份平均气温约为-5~-i0℃之间。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多雾。是世界上最大渔场之一。
[格陵兰岛] 世界最大的岛屿。位于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面积217.56万平方公里。全岛三分之二在北极圈以习上,六分之五的土地为冰所覆盖。海岸曲折,多深长峡湾。气候寒冷。格陵兰岛属丹麦。
[西印度群岛] 北美洲的岛群。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西北隔佛罗里达海峡同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相望,向南一直伸展到临近南美大陆的委内瑞拉。这些岛屿南北连成一条弧线,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隔开。西印度群岛不仅是南北美洲交通线上的跳板,而且是从大西洋穿越加勒比海,经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地埋位置十分重要。西印度群岛分为四部分: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巴哈马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共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
其中大安的列斯群岛是西印度群岛的主体。它包括古巴岛、海地岛、牙买加岛和波多黎各岛等加勒比海地区一些面积较大的岛屿。小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大安的列斯群岛的东南面,是由1,000个左右小岛组成。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南端。巴哈马群岛位于西印度群岛的北部,它由安德罗斯岛等14个面积稍大的岛屿和许多珊瑚礁组成。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5—26℃,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盛产甘蔗、咖啡、烟草等。蔗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蔗糖生产最多的地方。
[百慕大群岛] 百慕大群岛位于北大西洋中西部,西距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勒斯角928公里。由360多个岛屿和珊瑚礁组成,面积53.3平方公里。仅20个岛有居民。比较大的岛屿有大百慕大、圣乔治斯、圣大卫斯、萨默塞特等。百慕大群岛属亚热带森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1℃左右。年降水量1,500毫米。雨水是群岛居民所需淡水的主要来源。百慕大群岛气候温和宜人,景色瑰丽,世界各地到此旅游的人络绎不绝。1975年游客达51万人。百慕大群岛虽然是很小的群岛,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从北美洲到非洲大陆或者从欧洲到南美洲的许多船只,都要经过这里,以 “百慕大”命名的“百慕大死三角”的三个顶点是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岛和佛罗里达半岛。在这个三角海域中,常有舰船、飞机失踪,被称为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是著名的世界之谜。
[马达加斯加岛] 位于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位于该岛上。领土由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近小岛组成,面积59.58万平方公里。全岛由火成岩构成。中部海拔为1,000~2,000米的中央高原,西部为宽阔的平原。东岸有宽10~20公里的狭窄低地。最高的察腊塔纳纳山,海拔2,876米。东部沿海地区湿润多森林,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较干旱,属热带草原气候。11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 4至10月为旱季。1至4月东南部受飓风影响。是世界最大的石墨产地之一,产量占非洲第一位。主要港口有塔马塔夫,马任加等。
[斯里兰卡] 岛国名。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南的印度洋北部,隔保克海峡同印度半岛相望。岛南北长434公里,东西宽225公里,面积65,610平方公里。岛中部和南部为高原、山地,北部和沿海为平原。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从750毫米递增到2,000毫米以上。科伦坡是该岛第一大港。
[新地岛] 北冰洋俄罗斯沿岸岛群于位于巴伦支海与喀拉海之间。面积8.26万平方公里。以马托奇金沙尔海峡分成南、北两岛。多山,最高点海拔1,547米。北岛约一半面积被冰层覆盖。气候严寒。
美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拉丁美洲 有什么区别
一、历史不同
1、美洲
美洲对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来说并不是新大陆,他们早在一万八千年前就已经到达美洲大陆,大约是在一万八千年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
哥伦布到达美洲只是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印第安人和西方人都是人类,因此是印第安人最早发现新大陆,只是他们的发现的影响不大而已。不管是哥伦布还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陆,都不是“首先发现”,在他们来之前这里已经有几千万的居民。
2、北美洲
哥伦布于1492—1504年间曾4次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西印度群岛探险,4次航行分别到达巴哈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和中美地峡沿海地带。1497年,卡博特父子到达纽芬兰岛并进至圣劳伦斯河口沿岸。
约40年后,卡提埃率法国军队沿圣劳伦斯河上溯,到达蒙特利尔一带。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相继占领和殖民,对印第安人残酷掠夺、肆意屠杀,并把他们从世居的土地上赶往西部干旱地区。
3、南美洲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这个词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
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做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
4、拉丁美洲
印第安人是南美洲文明的开拓者。安第斯山脉中段高原地带是南美洲古文明发祥地。早在公元10世纪前后,居住在这一带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
到15世纪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厄瓜多尔北部,南达智利的塔尔卡,人口约900~1200万。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栽培玉米、豆类、马铃薯、木薯、昆诺阿等作物,驯养骆马和羊驼,在水利灌溉工程、交通驿道、建筑、手工业等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
光辉的印加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伦比亚、智利南部和巴拉圭是印加帝国以外人口较集中的地区。
二、地理位置不同
1、美洲
“阿美利加洲”在西半球。位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北濒北冰洋,南与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由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及其附近许多岛屿组成。
巴拿马运河一般作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在政治地理上则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统称为拉丁美洲,北美洲仅指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百慕大群岛。面积4200余万平方公里。
2、北美洲
北美洲总面积2422.8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其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东北面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地理位置优越。
大陆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05′,北纬7°12′),西至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05′,北纬65°37′),北至布西亚半岛的穆奇森角(西经94°26′,北纬71°59′)。
3、南美洲
南美洲东至布朗库角(西经34°46’,南纬7°09’),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18’,南纬53°54’),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20’,南纬4°41’),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40’,北纬12°28’)。面积约1784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
从地理区域上划分为:南美北部诸国,包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一个地区为法属圭亚那。安第斯山地中段诸国,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
南美南部诸国,包括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一个地区为福克兰群岛(又名“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英国争议)。南美东部国家巴西,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一半。
4、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长11,0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5,100多公里,最窄处巴拿马地峡仅宽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面积2070万平方公里。人口6.51亿人(2018年)。主要是印欧混血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次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
三、气候环境不同
1、美洲
跨有不同的气候带:北美大部分属亚寒带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有面积辽阔的针叶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属热带气候,有广大的热带雨林和热带稀树干草原。南美南部则属温带气候。
2、北美洲
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宜于作物生长和人类生存。
3、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占大陆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平均气温超过20℃。冬季远比北美洲暖和。
4、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热带范围之内,在世界各大洲中,它的气候条件最优越。从气温来看,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以上,对比其他洲,具有暖热的特点,它既没有亚洲和北美洲那样寒冷,也不像非洲那样炎热。
从湿润来看,全洲年降水量平均多达1342毫米,相当于大洋洲的3.2倍,是世界上最湿润的一洲。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美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美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丁美洲
泰坦尼克号沉在哪里
泰坦尼克号”残骸躺在纽芬兰岛以东约610公里处3800多米深的海底。针对它的保护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但直到现在才真正被提上议事日程。
1912年4月15日凌晨,“泰坦尼克”号在驶往北美洲的处女航中不幸撞到冰山,很快沉没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中,致使近两千名乘客和船员葬身鱼腹。
利桑那号会永远留在珍珠港、二战中的战士坟墓会永远留在诺曼底海滩上、美国内战最血腥的战役遗迹会永远留在盖茨堡一样,‘泰坦尼克号’也应该永远栖息在北大西洋深处。”——罗伯特·巴拉德
“‘泰坦尼克号’沉船是深海里的第一个金字塔,但是还有很多很多其它金字塔……我们试图找到答案:它们能够被我们留在那里变成博物馆,还是会被分解?我坚信,深海是一个博物馆,它将保存历史。”
这是“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发现者罗伯特·巴拉德博士在刚刚完成重返“泰坦尼克号”并对它进行考察后,就保护“泰坦尼克号”遗骸的意义所做的一段评述。
6月18日,美国继英国之后签署了保护“泰坦尼克号”遗骸的协议。在此之前,5月30日至6月12日,“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发现者罗伯特·巴拉德博士率领一个32人的专家组重返了“泰坦尼克号”,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于6月7日晚就这次行动向全球电视网络进行了现场直播。
“泰坦尼克号”残骸躺在纽芬兰岛以东约610公里处3800多米深的海底。针对它的保护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但直到现在才真正被提上议事日程。
沉船近照
自从1985年巴拉德博士发现“泰坦尼克号”以来,赴深海探访“泰坦尼克号”的游客就络绎不绝,“泰坦尼克号”残骸被认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有人认为,按现在这种状况下去,这艘沉船将在50年后彻底消失。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这次重返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考察它被破坏的实际严重程度。
以下是对沉船残骸的最初鉴定评论:
和内部破裂又撞到大洋底而导致支离破碎的船尾相比,“泰坦尼克号”的船首几乎是整体突然倒塌,然后慢慢破裂的。完全毁坏的船尾,引用巴拉德博士的描述,“就像一间冤魂不散阴森恐怖的房子”。船首和船尾都受到微生物的腐蚀、水流的冲击,而且蒙上了一层“海之雪”(一种散布在大洋底的有机微粒混合的一层由化合镁构成的白色表面)。
“对于‘泰坦尼克号’沉船来说,潜水艇就像是在瓷器店里横冲直撞的大象。”巴拉德博士如是说。他在船首发现了潜艇留下的痕迹,在甲板上则发现了这些到访者频繁降落所造成的孔洞。巴拉德尤其注意到了史密斯船长(“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船长)的工作室墙壁的坍塌,还有,他认为是潜水艇破坏了亨利·瓦尔德军官(船上除船长之外的最高指挥官,曾指挥妇女、儿童上救生艇逃生,自己殉难)的船舱。两者都位于舷梯后部。然而,沉船的毁坏既有撞击的原因又有自然侵蚀,他认为要确认二者哪一个因素影响更大还比较困难。
沉船无线电通讯室的房顶曾经一度是备受潜水艇偏爱的降落地,因为一等船舱的大楼梯就在附近。降落造成了大大小小的孔洞,而且把什么都毁坏了,尤其是有天线电缆的灰暗大厅里的连接装置。这些都可以在1986年拍的照片里清楚地辨认出来。
考察中收集了大量信息,以后有可能制造一些船首、船尾和沉船残骸现场的摄影镶嵌画——要是和1985、1986年的图像进行比较的话,这些是不可缺少的。
“让它成为博物馆”
让“泰坦尼克号”保持原样,还是清理其遗物?这个问题自从1985年“泰坦尼克号”被发现开始就备受争议,数年内波澜不断。最初的发现者认为,既然现在没有足够的把握完好地保存这些遗物,那就应该决定暂时不动它。但基于“泰坦尼克号”沉船孕育的巨大商业利益,很多旅游开发商却决意要打捞船上遗物。
“(沉船被发现以后)我被排挤到边缘,它对下潜到遗址的游客完全开放,有些人甚至在船首结婚,这确实是我不希望看到的。”一谈到这个话题,巴拉德的心情就分外沉重。他和他的法国同事因为在处理沉船的问题上产生巨大分歧和争执,长久的友谊被毁——法国在答应不动沉船之后却执意开始对遗址进行广泛的打捞行动。
当空谈正在进行时,法律诉讼于1994年被判决,美国一个联邦法院承认泰坦尼克有限公司的“打捞占有”权。这一决定给予该公司从其失事地点清理遗物的专营权,这家公司在六次探险中共收集了6000件遗物,这些遗物作为泰坦尼克巡回展的一部分展出。那些主张把失事地点作为纪念的人则把这种打捞比作“盗墓”。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杰里米·韦瑞奇,这次探险的考古学负责人,对这场争论一清二楚,他为了寻找一种简便的解决办法承受了很大压力。“你不得不在逐个分析的基础上衡量保留或打捞的利弊,并从考古、历史和社会层面上考虑做还是不做。”
对于“泰坦尼克号”,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建议如何研究和探索残骸,这次任务正是遵循了这一协议。这次探险做了检查和记录,而没有接触、带走任何东西。
“我解释说,海洋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你不必从海底把东西带上来观赏,‘远程参与’可以把你带到那里,带到现场。真实的遗址远比遗物重要。事实上,从历史遗迹中取走东西会给下一代造成损失。我们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间重返‘泰坦尼克号’,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2004年夏天?因为我们现在拥有了技术,可以清楚创造、展示水下博物馆并让人们在家里舒舒服服地探访它们。我们不必要毁坏这个世界来欣赏它。”巴拉德说。
罗伯特·巴拉德认为遗骸的毁损是由对遗址的不断探访及环境因素引起的,探访者包括探险者、旅游组织和电视导演,也包括收集了6000件物品的打捞者。
“最重要的是,我想展示,就像亚利桑那号会永远留在珍珠港、二战中的战士坟墓会永远留在诺曼底海滩上、美国内战最血腥的战役遗迹会永远留在盖茨堡一样,‘泰坦尼克号’也应该永远栖息在北大西洋深处。”
沉船还能保存多久?
这次考察回来,专家组中最高兴的人物之一是微生物学家罗伊·卡利茅。在一次下潜中,“大力士”潜水器发现并找回了罗伊六年前放置在泰坦尼克附近的锈柱实验。
锈柱占据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成为自从巴拉德自1985年第一次发现它以来最显著的特征。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它们在泰坦尼克上的生成和作用才真正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锈柱因它们形似生锈的冰柱而得名,产生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一组微生物群落,它们以“泰坦尼克号”钢体结构的铁为食。铁受到的蚕食作用正在削弱“泰坦尼克号”的残余部分,使之日趋减小。罗伊的实验为计算铁以多快的速度被蚕食而设计,由此,这艘船以多快的速度毁损就可以被计算出来。但他现在尚未得出确切答案。
“当我们制造‘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我们使用了铁。它不幸沉没,现在,大自然通过锈柱使铁脱离钢,让它溶入海洋。这是大自然对物质再利用、再回收、再循环的一个例子。”罗伊说。
很多参观过“泰坦尼克号”沉船的人都认为,目前它的船身结构已经日益脆弱,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后完全解体。但巴拉德却认为,人们可以用科学手段挽救它。“我相信‘泰坦尼克号’可以存在好几千年。我从事海洋探险多年,看到过无数在海底历经千年却依然完好的物品,其中就包括中国的瓷器。而且,我对科技有信心,相信它可以使‘泰坦尼克号’更长久,至少超过人们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