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有什么特点?娃娃鱼的特点

admin|
193

娃娃鱼有什么特点

形态特征

1、成体

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头宽为头体长的1/5~1/4;

吻端圆,外鼻孔小,近吻端,鼻间距为眼间距的l/3或1/2;眼很小,无眼睑,位背侧,眼间距宽;口大,口后缘上唇唇褶清晰;犁骨齿列甚长位于犁腭骨前缘,左右相连,相连处微凹,与上颌齿平行排列呈一弧形;舌大而圆,与口腔底部粘连,四周略游离。

躯干粗壮扁平,颈褶明显,体侧有宽厚的纵行肤褶和若干圆形疣粒,腋胯部间距约为全长的1/3,有肋沟12~15条。四肢粗短,后肢略长,指、趾扁平;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间距相隔6个肋沟左右;

肢体后缘有肤褶,与外侧指、趾缘膜相连;指4个,指长顺序为2、1、3、4;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四指及第三、四、五趾外侧有缘膜;显得极为宽扁;

蹼不发达,仅趾间有微蹼。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半,尾高为尾长的1/3~1/4,尾基部略呈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背鳍褶高而厚,尾腹鳍褶在近尾稍处方始明显,尾末端钝圆。

肛孔短小成短裂缝状;雌性的肛周皮肤光滑,雄性沿肛裂两侧形成疣粒状;繁殖季节期间雄性肛部肛肿。雄性全长510毫米时,睾丸长、宽、高为66.5毫米×14.0毫米×8.5毫米,色乳黄。采于陕西洋县的雌鲵全长465毫米的个体,卵巢内卵的直径为4.5毫米,呈乳黄色。

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对排列;眼眶周围的疣粒排列较为整齐,更为集中,头顶和咽喉中部及上、下唇缘光滑无疣,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疣粒排列成行;体侧粗厚的纵行肤褶明显,上、下方之疣粒较大;其他部位的皮肤较光滑。

全长160毫米幼鲵,体侧的肤褶及疣粒均不明显。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以棕褐色为主,其变异颜色有暗黑、红棕、褐色、浅褐、黄土、灰褐和浅棕等色。背腹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种斑纹,也有斑纹不明显的。

幼体与未达性成熟的次成体的体色均较淡,以浅褐色为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点;腹面色较浅;四肢外侧多有浅色斑。在湖北宜昌地区发现的白化个体,体尾均为银白或金黄色。

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2、骨骼

头骨宽扁;前颌骨2,鼻突短与额骨不相触;额骨不入鼻孔;鼻骨左右相触;无泪骨和隔颌骨;有前额骨;翼骨宽大与颌骨间距小;顶骨前端与前额骨相连;有耳柱骨,无耳盖骨。下颌的隅骨与前关节骨不愈合;

犁骨前缘有1横列犁骨齿,排列呈长弧形,属幼体替换齿类型,靠近颌缘并与上颌齿平行排列,位于犁腭骨前缘。舌弧由角舌软骨、上舌软骨和基舌软骨构成,角舌软骨与上舌软骨不愈合;

鳃弧3~4对,第一对角鳃与上鳃骨分界明显,未骨化,第二对鳃弧的角鳃和上鳃骨均骨化;第三对(第四对)细弱,远端与咽鳃软骨相连。

椎体双凹型,有残留之脊索,寰椎后脊神经均从椎间孔穿出;肋骨单头;从第三或第四尾椎开始无尾肋骨;有“Y”形前耻软骨

卵:卵呈圆球形,卵径5~8毫米,连同卵外胶膜直径15~17毫米;卵在卵带内形成念珠状,带内每两粒卵之间相隔约10~20毫米。卵刚从母体产出时为乳白色;卵外胶膜吸水后膨胀,呈透明状。

3、幼体

受精卵在水温14~21℃条件下,约经38~40天孵化;水温升高可在33~35天孵化,水温下降时可在68~84天孵化。刚孵出的幼体体长25~31.5毫米,体重0.3克,无平衡枝,外鳃3对,呈桃红色,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小斑点;腹面黄褐色,两眼深黑色。

7~8天后体呈浅黑色,全长33~37毫米;

前肢芽棒状,开始有指的分化,后肢短棒状,尖端圆球形;14天左右,体呈暗褐色,但腹面仍为黄褐色,前肢已分化出4个指,后肢开始分叉;28天时全长43毫米左右,此时卵黄消失,能游泳和摄食;全长170~220毫米时外鳃消失。

观察西北大学生物系保存的30余尾幼体标本,全长在140毫米之内的幼鲵全部有鳃孔。1尾全长215毫米者,仍有鳃孔;另一尾全长仅178毫米者,鳃孔已消失。这说明大鲵幼体身体的长度与鳃孔的消失有一定变异。

分布和栖息地

中国大鲵物种复合体包括五个进化枝,其中多个可能值得物种识别。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但中国大鲵从圈养中的释放使这幅画复杂化。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西南部和南部,尽管它们的分布范围现在非常分散。

分布范围从青海东至江苏,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特别是在盆地中的长江,黄河和珠江河。一个是珠江流域(至少广西),两个黄河流域,一个长江流域(至少重庆和贵州),最后一个钱塘江(至少安徽)。

另外两个进化枝仅从圈养中得知(它们的野生范围未知),并且没有可用于青藏高原种群的样本。2019年的一项研究确定,长江进化枝包括“真正的”A.davidianus,珠江进化枝包括A.sligoi,钱塘进化枝包括未描述的黄山物种。

在台湾的发现可能是引进的结果。中国大鲵被引入日本京都府,在那里它们对日本本土大鲵构成威胁,因为两者杂交。

中国大鲵完全是水生的,生活在岩石山溪和清澈的湖泊中。它通常生活在沿河岸的黑暗泥泞或岩石裂缝中。通常在海拔100至1,500米(300至4,900英尺)的森林地区发现,大多数记录在300至800米(1,000至2,600英尺)之间。

在青海(西藏高原)海拔4,200米(13,800英尺)处有一个孤立的种群,但其分类位置不确定,由于污染,该地点可能不再支持大鲵。

蝾螈喜欢生活在宽度小(平均6.39m或21ft宽)、流速快且深度小(平均1.07m或3ft6深)的溪流中。

水温因季节而异,低海拔地区的典型范围为10至25°C(50至77°F),高海拔地区的典型范围为3至20°C(37至68°F)。虽然它们更喜欢在溪流中快速流动,但它们产卵的洞穴通常流速要慢得多。

此外,它们的栖息地通常有非常多岩石、不规则的河床,有很多砾石和小石头以及一些植被。中国大鲵也来自地下河流。由于地上河流和湖泊中的种群更容易受到偷猎,中国有些地区只剩下地下种群。

保育现状

由于娃娃鱼生存年代久远,其肉被认为具有神奇的疗效,因此价格昂贵,常遭人类捕捉来食用或观赏,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受破坏,几濒临灭绝。20世纪末期,台湾也曾盛行食用,大量从中国大陆走私,作为观赏用途的也不计其数。

在IUCN红色名录内,娃娃鱼被评定为极危物种,表示其野生种群所面临灭绝的机会极高。目前野生种群主要面对滥捕的情况,栖息地的破坏也减少了它们的生活空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鲵

娃娃鱼的特点

娃娃鱼的特点娃娃鱼学名是大鲵。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叫它“娃娃鱼”。体大而扁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cm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四肢粗短,体表光滑湿润,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